跳转到内容

人生就是把自己当赌注押上去的过程

发布日期: 2023-10-16

人是所有经历的集合。

大脑在受摄入信息的反向塑造。

大大小小的选择叠加出截然不同的人生。

看着这三句,想清楚这个底层逻辑,自然就会得出,人想要改变自己的未来,最大概率有效的方法就是主动按照自己的目标塑造自己的成长环境,比如:到大城市,置身于优秀同侪圈中,站在知识源头读论文,主动组织闭门会,顺应政策、趋势做事等,很明显,这些全部都是针对时间精力投向的选择,读论文、组织闭门会等是点点滴滴、日复一日的水磨工夫,选择城市、选择行业、方向,是人生大事级别的投向。

我举两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

很多人都尊崇仿效的曾国藩,谥号“文正”,这两个字是古代士大夫所能达到的梦想荣耀的极致,曾公还被誉为半圣,但他资质平庸,父亲考了一辈子都考不上,又从基因遗传上证实了资质平庸、甚至愚笨。

与之对应的大圣王阳明,省部级高干家庭出身,有自己的私塾,服务于高干家庭的私塾老师学问能差了?但却成为少时阳明“成圣贤”的陪衬。

作为中华文化圈最北推崇的两位圣贤,正好代表精英和大众两群受众,曾公起点很大众和接地气,尤其是在那个有名的小偷鄙视他智商低的故事渲染下,大众觉得这个偶像实在太贴心了;阳明先生的起点就是见识高远、志向宏阔、资源丰富、惊才绝艳,精英们觉得这个就该是我辈仿效的标准对象。

但曾公有我反复推崇的记录的习惯,家书、日记、文集、语录可供后人切实仿效,就这样成了一个起点低、真实、有烟火气、可仿效的典范,觉得自己也可以的信徒越来越多,至此,曾公代表了广大民众最朴实的愿望,不成圣都不行,甚至我敢断言,到现在时日尚短,若干年后曾国藩会从半圣升格成为大圣,甚至会超越王阳明、紧随至圣孔子之后。

原因无他,时间和人性的力量,广大民众太需要配享文庙的圣贤里有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就像佛教里的神秀和慧能,一模一样的故事和传承。

两位圣人年轻的时候都冲动莽撞过、干过很多荒唐事,但时局使然,把他们推上有机会建功立业的位置,叙事逻辑又出现了分野,阳明先生依然是手到擒来,从差点丧命到弹指平叛看起来轻松至极,后来剿匪也是写写文章、传檄而定,符合惊才绝艳的人设;反观曾公,则是经历过很多失败、甚至几欲自杀,我们熟知的那些哲理比如“结硬寨、打呆仗”细思不过是无数失败之后、不得已的应对方案,真打不过啊,只能是被动防守反击,事实上,就是拖到太平天国内乱,拖到崩溃,成就大功。

阳明先生轻松写意的弹指平叛剿匪,得大功但牺牲少,而被无数人奉为圭臬的“结硬寨、打呆仗”,换个角度解释就是扎扎实实步步平推、所过之处寸草不生,曾氏兄弟从安庆到南京,直杀得是长江染红、尸山血海,曾国藩的功业就是建立在太平天国的有生力量被杀尽之上,而他的文集日记家书字字都由鲜血写成。

但他依然会被捧为大圣,除了大众会自动代入抹掉污点、想象光芒也笼罩在自己身上之外,更关键的原因是:曾氏兄弟带着自己的湘军建功立业,建功建在尸骨上,立业立在劫掠中,湘军攻破南京,更是“结硬寨”式的平推,挖地三尺的不剩丝缕,人人大富。

事后,曾公裁撤湘军,湘籍人从上到下,上层以大功到地方主政继续施加影响,中下层回到湖南,把整个湖南的认知和财富拔高了一层,这也是紧接着的大变革时代,湖南人前赴后继、层出不穷开创了新中国的底层原因。

至于“独服曾文公”的教员,其实是没把阳明先生老乡的那位奉化人放在眼里的。

阳明先生和曾公的神格博弈,还会一直持续,目前看,像慧能一样的成神路正在不可逆的上演。

我们每个人所谓的选择,就是把自己押在适合自己属性的路上,千万不能押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