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深思随笔

发布日期: 2023-10-13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个不断祛魅的过程,人类崇拜过一切给自己带来灾难和希望的东西,熊、虎、蛇、狼、天、雷、地、火,现实的生存环境带来最直接的生存压力,也催生出适应环境的生存方式,从演化角度来看,我是十分赞同“地理决定论”的,当人类还很弱小的时候,只能苟活、只能适应。

不同于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还有古希腊海域,衍生出中华文明的黄河母亲脾气暴躁,动不动毁天灭地,可以说我们的历史就是一部与灾难对抗的生存史,所以我们的组织方式需要敬天法祖,需要有规模的、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活下去,需要尊重一切有利于活下去的知识和经验。

这也造成了中华文明根骨里的东西,依赖土地、甚至上升到信仰层面,依赖组织,依赖圣王,生存方式也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还有独树一帜、成系统的、超级发达的历史记录传统。

我们衍生出来的哲学是务实、且注重人际关系的,在我们的理论体系里,“经”是凝聚共识、指导认知、提升组织效率、不容辩驳的东西,“史”是生存经验,所以我们文明里有关于变化的算法经典《易经》,有天人合一的生存经典《黄帝内经》,还有自然和个体之间、个体和组织之间关系的选择经典《道德经》,这三部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元典,后来的诸子百家、包括被政权选择的儒家,都是在元典的内容上衍生出来的。

我们忙于生存,有“道法自然”,有“伦理纲常”,有“求之于势”,有“纵横捭阖”,这是丰富斗争、博弈演化出来的,但唯独没有“虚空”的东西。

“有”和“空”这一对抽象概念是纯粹哲学的东西,就像一条鱼,可以认识一切,唯独意识不到水的存在,只有离开水的那一刻才会意识到,佛教传入中土,我们的文化精英发现很多概念在传统语系里没有与之相对的用词,那就说明我们的文化缺少这一块,然后有了传统和佛学的大融合,也激发了儒学道统的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儒道释三家合一的源流。

当然佛学入中土,原本只度己的小乘是不符合我们修齐治平的宏大叙事,只修己那不是落于“小乘”吗?修己达人顺势就被转换成“度己度人、普度众生”,这才是“上乘”“大乘”嘛,所以有中华本土化的律宗、唯识宗、密宗、三论宗,还有纯中华演化而出的华严宗、天台宗、禅宗和净土宗。

作为生活在这边热土上的个体,面对外来文化和科技智能的冲击,我们要找到自己的来路,找到生命本源的东西,安放好自己的这颗心,否则会在红尘中迷失,失去意义就会迷茫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