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谈学习

发布日期: 2023-10-09

和谐稳定的社会依赖于政治、法治、以及更重要的历史传承和民族共识,政治清明和法治昌明史公开的硬条件,日常的点点滴滴、文化民俗和地域传统,都是日用而不知的软性条件,比如儒家的规范良俗是每个中国人从出生起就或多或少的在接受熏陶。

这些确保社会正常运转的东西每时每刻都在参与塑造我们的认知,也是在社会上沟通顺畅的默认设置,那么从自身成长迭代的角度看,默认设置之外的东西需要优先刻意学习,事实上,教育系统之外的东西值得付出较高成本刻意学习并实践。

以我自己家为例。

我儿子出生后,我和太太当了三年职业父母,不管是时间精力还是经济金钱的投入,这个成本当然是极高的,这就是刻意为之,这一直是我们夫妇一生最英明的抉择、没有之一。

从六个月开始,我们带着儿子全国旅居,带他看真实的世界,并不回避社会的复杂,也就是说,他还没记事,就跟着我们走入市井,感受烟火,刚会说话,就和我们一起参与各类商务活动,到现在,各种场合应对自如,连他自己都说“我就是社牛本牛”,这种跟真实接触的成长环境也是刻意营造的。

我在儿子三个月开始就在耳边给他阅读经典,我有时间自己读,作为亲子陪伴的一种形式,平时会放经典朗读作为背景音,我给儿子读的并不是传统的蒙学或是儒道释经典,而是法家、兵家、纵横家,读的第一部是《韩非子》,然后是《商君书》,《管子》,也就是说我儿子还不记事的时候,就听了好多遍除儒道释之外的几乎所有经典。从5岁开始,听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刘慈欣系列、银河帝国系列等等,今年开始每天一篇抄经,初中之前我选的经典顺序依次是:《鬼谷子》、《商君书》、《战国策》、《韩非子》、《武经七书》、《管子》、《墨子》、以及唯一一部西方经典《君主论》,很明显,都是刻意营造。

人的修行本质是反向塑造大脑,大脑认知又可以决定决策质量,大大小小的决策可以叠加出不同的人生,所以规划人生的全部逻辑就是:把宝贵的战略资源时间精力尽可能多的投入到高效塑造大脑上。

我反复强调:读书壮游见高人+功夫练上身,因为我自己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走了很多弯路才意识到一些真正的道理,首先就是应该学什么、以及怎么学,这么多年请教了很多老师和师长,从认知和修养层面编了现代经史子集书单,我自己按部就班反复阅读揣摩吸收领悟,给儿子的教育也是我自己一手设计引导,核心原则就是:善用大环境因势利导,比如为人之道,儒释道日常解析;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刻意营造场景教化,比如为人之谋,兵家法家纵横家、商业政治。

时间精力就那么点,所有人都一样,那怎么在所有人都一样的有限战略资源下提高利用率,就是人生分野的关键,而学什么、怎么学,就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