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所谓“知行合一”

发布日期: 2023-10-08

阳明先生的学生曾问他:平日无事感觉什么道理都懂,可一旦遇事,心境一下子又变得大不一样,应该怎么办?

先生答:这是只知道静养,没有克己功夫。所以真遇到事情时就方寸大乱,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这是“心性须从事上磨”的来历,也被理解为“实践出真知”、或者“知行合一”,但为什么实践才能出真知?“知行合一”到底是个什么状态?如何才能达到?

人性就是这样,大脑往往止步于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现在的问题是“遇事的心境和自以为的全然不同,怎么回事”,答案是“事上练”,大脑里关于此事就自动形成一个闭环,通常就没有然后了。

知道和做到中间还有十万八千里,阳明先生说“知行本为一体”,听过或者读过、以及人们以为的“知道”,只是大脑摄入了某个信息,对,“道理”和其他“天是蓝的”、“屎是臭的”等所有大脑每天摄入的无数信息没有任何区别,而“事上磨”可以理解为通过实践让大脑对“道理”进行特别处理,直到形成神经链接,变成不需要大脑处理就能自动反应的生理本能,这就是“道理”练上身。

人是活在丰富鲜活具体的细节中,说某个抽象的道理没什么用,必须得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刺激,再看“事上练”,因为具体的事能提供鲜活的场景和细节,人在具体的刺激下才会有具体的体悟。

从这个角度解释一下“匠人精神”,只说一个抽象道理没有任何体感,躬身入局才能有具体体感,那入局也分程度深浅,浅尝辄止仅仅是有个模糊的轮廓,稍稍深入能有相对清晰的感知,再投入能探知行内人才懂得隐性知识,继续投入能成为专家,提前预判以及规避风险,再持续不断的投入打磨,就是所谓的“匠人精神”,精益求精,这个时候的分辨率能达到分子级别。

我们总说经典需要用一生来体悟,就是因为人生级别的“道理”需要漫长的人生级别的时间精力投入来提升分辨率,所谓境界高,就是分辨率能达到超高清分子级别,世间大小事,洞若烛火。

以我这持续将近八年日不间断的写作为例,旁人看来都是抽象的认知和平实的文字描述,只有我自己知道都是每天具体鲜活的体验下针对大脑的记录,记录是我通往具体场景的入口,其他时间记录和反省日志也是一样的道理,别人看来无聊到了极点,但这极致的无聊就是我极致具体的量化人生,所以我遇上任何“道理”都会被自动验证,一旦接受,就会自动转化为行动,最大效率的练上身,变成自己的东西。

这就是记录的意义,把“生命”、“道理”、“意义”等抽象的概念,具象成生活的点点滴滴,迭代效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