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真正核心的能力

发布日期: 2023-10-06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哈佛持续八十多年关于幸福指数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就是人的社交关系越和谐,幸福指数就越高。

而如何能拥有良好的社交关系呢?

其实就一点:管理情绪。

管好自己的情绪,能够精准应对别人的情绪,不用说,这一看就是核心优势。

再往大里衍生一下,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企业管理学,说到底管人、治民的本质就是管理情绪。

理性这东西有个前提就是情绪正常,情绪有波动起伏,你谈理性?

所以,很多伴侣之间最常发生的问题就是,女方最根本的安全感需求未满足的时候,就会有情绪波动,会因为一件小事爆发,这个时候男方应该做的是立马意识到女方此刻的爆发一定是积累很久了,一定是安全感老早就一点点缺失了,那么马上需要做的是疏导情绪,不管用甜言蜜语也好,温柔耐心也罢,先把情绪安抚平稳,然后沟通出来诱发其不安全感的情景,针对性解决。

而现实中,很多男性处理不好的原因在于总是针对事发的由头摆事实讲道理,还不断强调让女方冷静恢复理智,呵呵。

百万年的进化导致绝大多数女士是“低血糖”动物,需要持续不断的甜言蜜语来抚慰情绪。

不仅仅是女士,男人也一样,人不是机器,就因为人有情绪。

人和人的相处,逻辑理性只是一个很表层的的链接,也是最没趣味、没人味儿的部分。

能让人和人的关系有深层链接的,其实都是情绪。

彼此能挑动情绪,就是所谓的“气味相投”、“酒逢知己千杯少”,王维是怎么说的?

“相逢意气为君饮”,而酒这个东西就是让人彻底断绝理性的,纯纯的情绪相交,我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深层原因也在于此,需要借助酒这个媒介来打开,让所有人都看到彼此真实的情绪。

人和人之间的复杂,如果可以靠谈逻辑讲道理解决,那压根就不会成为难题了。

我们在这个职能分工明确的社会遇到的所有人,只要有共事的可能,那就说明基础的知识背景和经验都是差不多的,比如在小城镇是小城镇的圈子,在大城市是大城市的圈子,圈子常识性的道理与逻辑,大家都是相通的。

所有的道理大家都懂,日常那繁复的冲突,就因为大家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明的暗的情绪起伏,我们能修炼的就是识别别人的情绪、并妥帖安抚别人情绪的能力。

什么是斗争?

挖坑让别人跳。

挖的什么坑?

就是情绪或者冲动的坑。

如今的商业文明,创业者和企业家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没有情绪的出口。

这些创造社会财富的群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每天心情都在极高峰和极低谷间抛来甩去,前一天精神振奋觉得一定成功,后一天深受打击无路可取,更要命的事这种没完没了、坐过山车式的心情,没法和团队说,没法和股东说,没法和家人说,更没法和父母说,只能是自己硬抗。

中国的教育、或者说普鲁士教育,是集体主义教育,是把人培养成社会大系统中零部件的教育,而全世界范围内,学校的课程只有理性和逻辑,且推崇理性和逻辑是绝对的主流。

我们的家长,是在集体主义文化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一般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当孩子有情绪,好一点的家长讲道理,然而效果也并不好,因为情绪下是听不进道理的;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就是一厢情愿且霸道,还有家长会用更坏的情绪来压制孩子的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人类由情绪构成,由情绪驱动,然而接受的教育、以及付费所学,却都是机器技能。

正常成长环境中没有人讲,该如何与“人”相处,该如何面对自己和别人的情绪。

我们中华民族不太擅长搞情绪,一代又一代却习惯把情绪发泄在自己最亲密的人身上,而家庭中承受情绪的那个人,如果缺乏处理情绪的能力,就会变成前面讲的开始讲道理,然后激化矛盾,家庭的悲剧,大多从情绪开始。

在智能快速侵袭人类边界的时代,我们的情绪、以及情绪处理能力,正是不同于机器的地方,也是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