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登高望远和拔苗助长

发布日期: 2023-10-03

一个老农可以想象的极限是“下地干活用金锄头,顿顿有肉、吃馍蘸糖”,而他知道最高最大的官是皇帝,所以就理所当然的吧皇帝安到了自己想象极限的生活里。

这个就是大脑的运作逻辑,会在自己的认知边界里尽可能的、逻辑自洽的补足细节,老农会意识到自己压根就不知道皇帝的生活吗?不会的,大脑认知边界之外是绝对的黑暗,就很合理的按自己的生活日常想到了自己以为的极致,婆娘更漂亮,房子金子筑造的,锄头农具金子做的,吃饭上把一年可以吃一次的肉和糖想象成每顿都可以吃,这就是想象极限,只有传说中至高无上的皇帝配得上,皇帝之下的大官们可能是婆娘次一点,房子用银子筑造,如此种种,按地位高低匹配婆娘漂亮程度,农具的金贵程度,以及多久吃一次肉和糖。

以前说到这个“农夫想象皇帝用尽锄金头”的比喻,觉得仅仅就说明人无法想象认知之外的东西,在我跟很多很多人聊过之后,这个寓言其实蕴含更丰富的道理,人不仅无法想象认知之外的东西,但无法想象不会停下来不想,更要命的是会把自己想象极限自动合理化。

比如说,一个上进积极、励志的老农,想要过上自以为皇帝的生活,那么会把自己压榨到极致,希望可以房子更大更豪华,工具更金贵,婆娘更漂亮,并把这个目标当做家训一代一代传下去。

这就是我说见识是一个人甚至一个家族最大封印的根本原因。

很多人根深蒂固的价值、理念和认知,是更高维的人给的二向箔。

所以想要完成蜕变,首先就是要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认知有边界,而帮助自己进阶的方法往往就在认知之外的、更高的维度里,我们可以不知道认知之外到底是啥样,但一定得知道认知之外是有更大的世界存在的。

那我们宝贵的时间精力就要投注在拓展认知边界上,这是“读书壮游见高人”的深层原因,一定要有见识,想方设法的登高望远。

认知拓展这事是不可逆的,一旦见过就再也回不到没见过的状态了,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有的是机会开眼界,好处是付出极小的成本可以见识到更高处的风景,容易帮助自己找到人生目标,坏处是更高处的风景只是浮光掠影,回到现实,路还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的走,就好像坐直升机上峰顶看了看,回到山脚,还得是自己选择路线、一步步的攀登,最终能到什么样的高度取决于一次次的选择和运气,浮光掠影容易形成好高骛远,导致拔苗助长的效果。

导师最重要的的作用其实就是在攀登过程中给予即时反馈,让学徒既有远大志向,又可以脚踏实地,更高效的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