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修行是在认知提升上用功

发布日期: 2023-09-28

人这一生本质是时间精力的利用率,如何让自己通达条畅、气象万千。

这世上各领域的学问,究尽到深处是相通的,各大宗教、政治、哲学、科学领域的顶级智者,都是殊途同归,最终到了某种不可说的高度。维特根斯坦说语言文字有局限,所以可写的哲学也有边界,这可能就是在轴心时代的思想宗师们不约而同的采用不立文字、只要对话的原因,“大道”无法言明,只能是看学徒的根骨悟性,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庄子:“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慧能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现代的教育系统仅仅是传授一些特定的知识,这些知识就像某个机器的使用说明书一样,只能针对性的解决使用这类机器的问题,“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道理就在于此,你学的是只用一物的使用说明书呢、还是这大千世界蕴含的道理。

那么如何训练大脑?怎样进行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和水平?

就像这些问题一样,提升思考力的第一步就是提问题开始,如果心里总有大大小小的问题,关于宇宙、世界、人生、人心、规则,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就是练脑最好的方式。

学问学问,其实就是边学边问,对道理提问,对问题说得出道理。

想法人人都有,但又等于没有,因为很多人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用心思考一个问题,在实战中反复验证,慢慢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这就形成自己的判断。主见,也就是偏见,我的主见也许是浅薄的,但即便浅薄,也好过人云亦云。

什么是大道理?

最初就是偏见啊,只不过慢慢被大众接受,形成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

形成主见后想要继续突破就是继续提问了,有了主见,自己的存在就有了意义,有了自己,相对的才有旁人,就会到处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这时候,会有种种冲突,种种矛盾,冲突促使自己深入求学探讨,但人性会趋向于忽略反证,搜集符合自己偏见的证据,这样会更加强化主见。

至此,需要有拓宽认知的大决心,强迫自己注意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证据,让自己不舒服的东西更要寻求解决,在这个探求的过程中,会逐渐有融会贯通的迹象,过了这一步,才慢慢长出包容的气象。

认知边界越大,越会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越会孜孜不倦的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的系统,有了知识谱系,算是小有所成,至少做得到一个系统统御万千知识,再多的知识也会滋养系统。

有了系统就是在实战中应用了,就像岳爷爷说的“应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实战够多,就会内化成真正的智慧,再经过足够历练,智慧让人越来越通透。

时间精力这种战略资源要投注在大脑的历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