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论“心”

发布日期: 2023-08-24

人生在世,是由灵魂和躯体组成,即本我(精神)+物质,而生之意义就在于精神和物质生活的相对圆满,相对的意思就是说两种生活的平衡。

如果精神需要感情更多一些,物质则需要理智更多一些,感情和理智貌似永远处在一对矛盾体中,所谓成长或是修行,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使这对矛盾得到圆融及平衡,于是世间所有的宗教、精神流派以及心理学派都在致力于这种平衡,仔细研究各大流派的精义,就会发现修行或阐述途径各不相同,然而殊途同归,最极致的境界其实大略相同。

儒家称之为圣人,道家称之为元神,佛家则为佛陀,基督则以之为上帝,伊斯兰称之为先知。

近代弗洛伊德名之为潜意识,而荣格则叫集体无意识,既不是理智,也不是感情,而是超脱于灵肉的极高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正是老子所描述的“道”。

在心学传承中,阳明先生临终前不久给出心体四句直指这种境界的精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一身之中,心为主宰,心与灵魂、精神、本我一气相通,无论是修行或是健身,都要以心为本,与至高境界“道”相合。

人生圆满,更多的是如佛家所言,得心理的大自在,即《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无挂碍,舍此心便无一物,不管外界如何缘起缘灭、万象更迭,我自岿然不动,无所侵染,行文至此,突然想起如今很多物理学家从量子力学的角度论述世界皆为虚拟,虽然我不懂量子物理,但听结果,心与外界应该与薛定谔方程有大道相通之处。

仔细思考薛定谔的猫,看还是不看,这是个问题!

《金刚经》所谓“四相”,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皆去,才能得证菩提、修得果位,真正的佛心就是无所执着之心。

着相、不着相,这是问题。

《尚书》云:

人心唯危、道心唯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道心微妙,方寸之间,只要离于偏执、履中正而行,人心就是道心、佛心,也是“上帝与人类同在”,所以守得本心光明,不需往身外求法。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只一意往内里用功便是,本质上也是加强精神力量,把控大脑。

我们如果能具备一个健康、相对完满的心理状态,就会有平和的生理状态,身心合一,就会在感情与理智之间找到平衡,把自己的人生过的立体而精彩。

最后就以金刚心法中的四句收尾,希望对同道有些启发:

自心净土自道场

自性弥陀自法王

自来自去自三昧

自修自证自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