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理性和欲望

发布日期: 2023-07-24

多少人浑身透亮、一体明媚、怀揣崇高的理想踏入社会,可现实巨大的落差总会带来心理的冲击,当见多了和理想不一样却有无奈的事后,关于人性世界的哲思就是精神的归宿。

《劝发菩提心文》言道:“有生皆苦,有念皆妄,灭尽无余,不受后有”,只要生在这世上,就必然会有烦恼、忧愁、压力等,红尘苦海,挣脱不开,近月的文章也确实有很多关于苦乐的思考,佛陀悲悯世人,然而换一个角度,“有生皆苦”何尝不是这娑婆世界的精妙处!

一帆风顺的人生有何精彩可言?

一部电影,也是要跌宕起伏、出人意料才引人入胜。无念无妄且不说做不做的到,即便是自以为的做的到,难道对这种境界的追求、进而求证菩提、早得果位不是执念?

从现代脑科学针对冥想的研究可以得出一个结果:“修行以及对人文主义的了解就是让人无限接近理性”。

我不知道绝对理性是什么样?可能已经接近神佛境界了吧。很多人以为机器或智能难道不是绝对理性吗?我说那是教条、死板、不近人情,那么可能又会问:“近人情哪里是理性”?

理性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综合评估各方面因素、形势进而做出最优决定。

曹操在官渡之战硬顶着压力,当场拍板相信叛逃而来许攸的建言,带轻骑突袭乌巢,最后大获全胜,获胜后将缴获的所有己方暗通袁绍的书信全数焚毁,不做追究,这就是理性;后来得荆州未及巩固消化就匆忙开启赤壁之战招致大败,还有贪图安逸得陇焉敢望蜀错失良机,这就是不理性。

再看刘邦,当战败被项羽部队追击时,生死存亡之时,刘邦在瞬间做出了残忍却是正确的抉择,将推下车以减轻负担,妻儿家人被雍齿囚禁,受尽凌辱,后来天下一统,刘邦第一个封其为什邡侯,灭掉项羽后,身老体衰,却从不贪图安乐,衣不卸甲征战四方,跟曹公相比,这才是真正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些在我们世俗道理、凡夫俗子看来已经超乎认知的做法,全部都是当下做合适的处理方法,这是理性,理性是最大限度超脱个人、合乎人性。

这就是修炼,你可以如曹公那样临机而断、甘冒奇险吗?

你可以当众不计前嫌烧毁通敌信件吗?

你可以如刘邦那样舍弃亲生孩子吗?毛主席当初长征之前还犹豫了两三天呢;你可以和凌辱妻儿的仇人共富贵吗?你可以在风烛残年全力进取吗?

这些都是修行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苦,至高成就意味着非同常人的牺牲,修行就是超脱私欲、接近理性。

人生来就是要承担的,可以说我们的一生就是责任的轮回,担得起多大责任,就得吃多大的苦,当然也会有多大成就。

如果需要献祭的时候意识到自己做不到,那么就是真正的放下,欲望和能力达到完美的平衡,也是这一世的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