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心与佛

发布日期: 2023-07-14

人出生成长的环境奠定了一生的精神根基。

小时候,各大寺庙是我的玩乐之所,大殿、宝像、香客、僧众,佛音绕绕、熏香袅袅,留在记忆中的就是这些片段,或者更精确点说,我的记忆就是由这些塑造的。

于我而言,大殿之上信众供奉的点心才是莫大的诱惑,虽然家长三令五申佛前不可造次,但我很小就觉得菩萨不会真的怪罪一个顽童。时常见高僧大德做功课,不拘老幼,都是一脸清润,尤其是讲法的时候,真的就感觉面目一层莹莹宝光,虽然以我的年龄听不懂经义,但言语间就是有令人平和的法力,在这种环境下浸润长大,又受佛法熏染,加上我自身痴愚,自甘为下,纵是行的再远,也脱离不了已经种入骨髓的佛性。

这就是我的家学和底色,对于身具佛性的人来说,在红尘俗世当中永远保有一份清净,在蝇营狗苟之间还有一丝自在,佛性便是抚慰心灵的甘露。

五台山,其五座主峰峰顶平缓、有如垒土之台,五座台顶上分别供奉着文殊菩萨的五个化身,又称五方文殊。五台山朝圣,朝拜台怀镇黛螺顶的五方文殊,为小朝台;登五个台顶朝拜五方文殊,为大朝台。虔诚的佛教徒,通常以台怀镇为中心和起点、沿顺时针方向先后朝拜佛母洞、南台、西台、中台、北台、东台,最后回到台怀镇,全程近百公里,最虔诚的佛教徒通常是徒步,甚至一步一叩地完成朝台之路。

释迦牟尼佛祖说:“东方有国,名曰震旦,其土有山,号曰清凉”,《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诸菩萨住处品》载:“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这就是佛界大德梦参老和尚说“五台山每天都有一万菩萨在说法”的由来。

五台山作为大智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佛教徒心中的圣地。当年虚云长老从普陀山三步一拜到五台山,历时三年,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虚云长老拜到了五台山,就看到了文殊菩萨领着五万罗汉在讲法,之后得辩才无碍,这就是五台山智慧道场的加持力。

我曾求大德指点,因自小修《入法界品·五十三参》,故寻道之心分外执着,那么很自然的“执着”与“放下”是不是悖逆?又该如何拿捏?

师言:修行之路分“有”和“空”两种法门,殊途同归,各人根器不同,修法不同,执着并无过错,佛家亦言勇猛精进,然执着到痴便是偏了。世人所言“执着”往往并非执着于修行,而是执着于名利外物,落点一偏,心就不正,如何能安?

我先天顽愚,自然不是上等资质,修不得顿悟之法,只能是渐修渐进,常言执着,那到底是执着于心还是执着于外物?

执着和放下应是一体两面,执着于此心干净,放下俗务牵绊,方可得大自在。

凡俗世人,朝拜皆有所求,智慧、功业、学识、名利,在我看来:与其说朝拜,不如说归宿,佛性是红尘中人缺失的部分,禅意是迷失在世俗的大多人生来的损失,见真佛其实就是在找回蒙尘的心。

我常常感慨有大福报,其实就是生而就有佛性,这颗心总有安顿之处。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而今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正如心经所言,此心清净,度一切苦厄,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见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