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一文浅谈认知与佛

发布日期: 2023-07-09

人的意义在于自己的认知。

每个人都是过往所有经历的集合,从来到这个世界接触第一丝信息开始,认知架构(精神世界、意识形态、价值观等等,都是一个意思)就开始被塑造,“心外无物”的根本就在于此,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其实就只是自己的认知而已,认知之外,一片黑暗,或者说不存在。

明白了吗,每个人再被父母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塑造,如果在为生存奔波,那么本质上跟每天找食物和寻交配的动物没有区别,“意义”就是认知或精神层面这点东西,所有人都需要“意义”才活得下去。

那么,你以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意义”是谁构建的、是怎么成为你的理所当然的?

思考“意义”本身就是最有意义的事,而且愈早越好,这样生命才能过得笃定。

佛是众多“意义”中的一种,也是最贴近人性、最具普世意义的之一,今生有福报生在佛教圣地,来到这世间已经开始被跟佛有关的一切塑造,把寺庙当游乐场、吃大殿的供品长大,跟在显密两宗的大宗师身边见众生,耳濡目染的浸润,这就相当于在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得主们成天在家里客厅讨论,我在旁边无意识的接受,广大信徒求之不得的上师活佛灌顶,我作为童子从小到大成天就在他们身边被摸顶的呀,除了暖洋洋的很舒服之外,没什么特别,少时被大德授法,修华严正统,佛法在我还没意识的时候,就成为我精神世界的底层,就像水对于鱼一样。

后来出国,接受了相对系统的科学训练,相当于鱼跳出了水才意识到水的存在,也才意识到自己从小到大浸润的、生而知之的家学,是多么大的福报。

作为五台山护法居士,弘法本就是功德,今天文章就尝试用家常话讲讲佛法,开方便法门。

佛法是哲学终极三问“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一套解释系统,其实简单直白点说就是:你怎么看待这一世生命?

自古以来,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解释构建了整个哲学体系,大体上分三种:一世,人生就这短短几十年,人死就是终结;两世,犹太、天主、基督属于这种,接受末日审判,信我者上天堂、得永生,还有我们中华传统也是,分阳间和阴间,光宗耀祖积阴德、祖坟、风水等;三世(三生无穷尽),佛法就是这种,轮回不尽,无限循环。

这个大致的划分基本上可以解释所有的意识形态、价值和信仰体系,每个人的认知架构都可以归纳到这三种大框架里,关于生命不同的认知决定了人生走向,今天只说佛法。

不同于一世和两世的认知,轮回是个无限循环,死了再来,再死又来,有点像《盗梦空间》里那种一个梦叠另一个梦,梦醒还是梦,再醒又是梦,所以佛陀说“有生皆苦”,能不苦吗?没完没了啊,所以佛陀自己是“觉醒者”,佛法是不堕轮回的叫醒法门。

所谓“慈航普度”,“般若波罗蜜”,“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说得都是一个意思,高雅表达是脱离轮回苦海,到达智慧彼岸,直白解释就是“喂,快醒醒”。

小乘是只修己身,大乘是要度众生,不管哪个宗派、华严、净土、天台、禅、真言、唯识,不管何种修行方式,禅锋、棒喝、持戒、精进、念咒,核心都是把人从“颠倒梦想”中唤醒。

八万四千佛法,浩若烟海,就都是具体的教信众如何“觉醒”的方法和路径,按指导修行,且是“勇猛精进”的修,就能成为“觉者”,也就是成佛,因为佛法认为人人皆有佛性,只是需要被唤醒。“般若”一般被汉译成“智慧”,精确点说,“般若”专门指众生虽然身处“无明”而不自知、但都有“觉醒的潜能”。

讲到这里,就足够理解“佛法”的根基了,世人说到佛或者佛教,什么求神拜佛、入庙烧香、吃素念经,都是非常浅层的形式,并不重要,正如《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