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线
发布日期: 2023-06-23
人作为一个社会动物,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己扮演的角色,而且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角色,人子、学生、人夫、人父、等等,都是相较于他人赋予自己的责任,担起责任的那一刻,生命开始焕发光彩。
随着科技、尤其是脑科学的飞速发展,虽然还不确定是以何种方式来真正实现无数帝王梦寐以求的夙愿,但人类自进化以来算是第一次看见了长生的曙光,现在经常会有关于“如果不会死”的讨论,我个人对此非常恐惧,如果人类有绵延无期的岁月,那么一切都将失去意义,整个社会将死气沉沉,想想看即便是现在学习、考试、工作临近的时候,大多数人表现出来的拖延症,如果时间多到用不完,还急什么?慢慢来就好;也不会遇上亲爱的人,因为还会遇上更好的,现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信奉的规则理念都会消失。
生老病死是躲不开的宿命,都知道终点是死亡,走向终点的过程---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
Deadline,期限,英文直译是“死线”,我很喜欢这个翻译,死线代表着压力、促人奋进。
农耕社会人民的死线就是天时;现代对大多数城里人来说,上学的时候每一次考试就是一次死线,毕业时的工作就是死线,工作后的业绩是死线,结婚、生子、教育都是死线,有些死线是暂时的,不那么重要,比方说中学时的一次考试;有些死线却是人生的分水岭,会改变人生轨迹,像考个好学校、入一个有前景的领域、找个好伴侣、生个健康的孩子、教育一个好的下一代,社会的角色避无可避,越早筹谋越轻松,每一个死线都是人生腾飞厚重的根基,所有死线铸就辉煌的高台。
精彩人生有一条大致清晰的主线:生个好人家—>上个好学校—>入个好领域—>找个好伴侣—>生个好孩子,然后再把这条主线在孩子身上来一遍。
咋一听,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对的,然后呢?
第一条生个好人家就没得选啊!
事实上,我敢说很少有人仔细思考这个人生主线的意义,瞪大眼睛看清楚每一个阶段,必须每一步都踩得非常准才行,错过一步就会被拉开很大差距,再想追赶可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还不一定追的上。
从眼下算起,出身天差地别,那是因为上层阶级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拎着脑袋在拼了,认清这一点,最应该做的就是尽全力为下一代把出身的差距拉近一点,而不是抱怨社会不公。
即便是没有出生在大富大贵的家庭,只要可以上学就还有追赶的机会,再说上个好学校。
中国发展到现在,草莽英雄的施展空间越来越狭小,我自己成长的时代,还可以用丰富的街头实战为自己打拼出一条生存之路,但校友资源的匮乏依然是很大的短板,未来讲究的是协作,校友具有天然的亲近。
天价学区房现象的深层逻辑正在于此,有识之士已经充分意识到未来的趋势,欧美虽然没有学区房一说,但牛津剑桥已经固化,美国八大藤校捐赠换名额却是一样的道理。中国的高考是唯一机会的独木桥,只要成绩够好就能换来丰沛的校友资源,就这居然有清华毕业生抱怨买不起房,还有大量的人希望教育资源向全民开放,凭什么?
优胜劣汰是天道,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这个优包括家族、资源、金钱、以及才学。
入个好领域这个问题相对复杂些,我个人认为要么就耐着性子做可以改变人类发展进程的科研,这个需要有天赋;要么就做符合时势发展的领域,比如过去二十年的房产、互联网、程序员、外贸等。
从岗位职能上来说,想要在短时间内累积原始资本的主要是金融和销售两大方向,这两个领域有可能在毕业第一年挣到年薪30万以上、三年内年薪过百万,更关键的是有无限机会、无限可能,只要不怕吃苦,不仅可以挣钱,可以拔高眼界见识,这就为接下来更重要的两个阶段奠定根基。
再到找个好伴侣,我曾说过,“与子偕老”的感情核心在于彼此成就(其实所有的关系都是一样),合适的两个人在一起是要一起成长的,一个好伴侣就是可以让成长速度达到指数级,互为导师、互为战友、互为爱人,可想而知两人一体的可能性有多大。相反,如果伴侣不合适,将会成为彼此的阻碍、甚至会毁掉终身。
生孩子培养下一代是至为关键的死线。
找到好伴侣之后,备孕、调养、分娩、养育,每一条都是死线,从基因、生理、营养做准备受孕,父母都要有最好的状态,然后胎教、作息、都要全力准备,才能生出健康的宝宝,然后父母最好全方位陪同孩子,我自己这辈子最骄傲、最英明的决定就是和伴侣一起当职业父母三年,可现实中最普遍的是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这是极现实的困境,几乎就像是在沼泽中难以翻身,然而当下的困境分明就是之前的那几步没走到位,再想要赶超已经积重难返了,从这个角度看,很多人不愿意生育,是非常理智的选择。
这就是步步生莲的全部意义,辛苦但绚烂夺目,容不得半点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