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选择押注

发布日期: 2023-06-13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针对文化、价值、意识形态、人生等终极命题进行深度思考,不管思想是不是深邃睿智,仅是在思考过程中大脑的各式信息不停链接成面这个过程就极其畅快。

虽然还缺乏实践中的融会,但也确实达到了理论上的一点贯通,每次这样的思考沉淀对于不缺行动、甚至是只会行动的我来说,近乎冥想的思考过程是最宝贵的体验,终于体会到了原来仰望星空真的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然而现实才是施展抱负、实现人生的狩猎场,心性须在事上磨,知行合一才是适用于大多数人的修行之途,仰望星空、关于人生的思考也要立足于现实才有意义,那到底什么才是自我实现?

人是会为意义买单、甚至舍生忘死的动物,在“意义”的感召引领下,人才会投注自己的生命、心血、各类资源,并最终实现某种自我认同。

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很多先贤伟人曾达到的标准作为我们的参照,譬如“治国平天下”,还有存在想象空间的“天堂”“成仙”之类的,不论真实的还是虚幻的,都可以认定是精神上的自我满足。

不过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很大一部分精神富足来源于外界的认可,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仅仅是“立德”,安贫乐道的颜回明显就不如其他所有通过“立功”名传史册的贤人更受人拥戴,至少在我看来,安贫乐道像第欧根尼那样自得其乐、与人无尤是可以的,颜回或者海瑞这种有家人还寻求所谓精神高洁,本质上是逃避责任、极度自私的表现,或者更精确点说是为了自己的声名,献祭了包括家人的一切。

安贫乐道、知足常乐能有多难呢?还是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在生活的重压下禹禹前行更难吧,相比之下,阳明先生、还有曾公、教员等才不负“三立”完人的美名,克己自律、提携亲友、重视教育、民胞物与,所以也才有更加深远的影响。

20大以来三年是政策重磅、各方势力重新洗牌的关键时段,作为小民最大的机会就要紧跟政策走向、借势东风,且千万不成为胜利前的代价,尤其国内外形势波诡云谲,必须要提前做好布局站上属于自己的生态位,否则三年之后尘埃落定,机会渺茫。

就成长环境来讲,成长的有效程度也遵循复利曲线,五六七八线城市(北方的三四线城市)几乎处于没有变化的状态,黄河以南四线城市有若干有利于成长的氛围,三线具备做事的基础资源和条件,二线特异化明显,比方说杭州适合电商,厦门适合旅游文化,武汉适合于教育、科研等,一线城市无论是资源集中、人口指数还是机会多寡比二线都会高出一个量级,而北京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一枝独秀,资讯最前沿、资本最丰沛、机会最丰富,最关键的是最顶级的精英汇聚最多,诸多因素造就一线城市、若干二线对于不甘平庸、有志于成就一番事业的年轻人来说是最具吸引力、也最有可能性的地方,当然也如烘炉大火,不经煎熬根本没有半分机会。

确切点说,在一二线城市生存下来还做出成绩的,都是坚韧不拔的人精,这又形成天然的同侪圈,以最接近于丛林的竞争法则优胜劣汰,习惯了一线城市的工作强度、生活节奏会觉得生命的密度与做人的意义是直接挂钩的。

现在网上有很多关于一二线城市生存艰难的帖子文章,事实上并不会引起丝毫变化,那些抱怨艰难、支持不住的人拢共才占多大比例?在一二线城市的氛围中生存下来的人已经被历练到对弱者是没有半分怜悯的,所以很多受不了压力的会选择回四五六线城市,可以活的相对滋润点。

我自己出生于县城,也接触过无数来自四五六线城市的人,新一代的城镇青年,年龄通常在25到35岁,生活在相对富裕的三四线城市,随着高铁线路和高速的开通,距离大都市可能只有两三个小时车程,在一二线城市的覆盖范围内,接受过大学以上的教育,在父母的安排下在老家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无心在一线城市打拼,但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尤其是安逸指数很高。

老家便宜的房价使得小镇青年们没有住房贷款的沉重压力,开着10万左右的车,与一线城市的朋友相比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淘宝、微博、微信朋友圈成为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周边朋友、同学出国比例越来越高,海淘、出境游也成为生活中的选项,他们看着真的非常幸福。

还有一线城市的原住民随着国家发展的东风,通过房价增值拥有了不菲的身家,现在考虑去欧洲、澳洲等节奏缓慢、生活安逸的地方“岁月静好”,你能说人家的幸福指数不高吗?

眼下确实高。

但就像大乱之世有人拎着脑袋打江山,有人随波逐流、安稳度日,现在人家的后人站在最顶峰,掌控最多的资源,当下的选择在决定未来,眼前的安逸是透支未来的资源,而很多人当下的不如意和抱怨不也是父祖辈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安逸么?

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是自己的权力,以后不要后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