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全靠对手成全

发布日期: 2023-06-11

决定一个个体人生高度的因素重要程度:运气>时势>出身>个人能力,只不过这其中我们唯一能用功、有点掌控力的地方就是“个人能力”,所以我们想方设法的提升自己的认知和增强技能包,在能做的地方做到“先为己之不可胜”,然后呢?

实际上只能等运气或机会的垂青,以及更多时候,全靠竞争对手的成全。

做事就是这样,往往要看谁熬到最后一分钟,最后一分钟才是决定胜负的时刻,其实就看哪一方先扛不住放弃。

因为真实的世界是无限游戏,胜败的判定以其中一方丧失斗争意志为标准。

人生的修炼就是不停破阶晋升的过程,每破一阶都是一次筛选,就这么一关一关的历劫。

就以大多数人正常的成长历程为例,最初的关口很简单,幼儿园小学几乎人人都能上,而这个简单的背后其实一点也不简单,不能上学的是那些处于赤贫线以下的、活在世界边缘的群体,这个是以国家划分,发达国家赤贫比例小,非洲甚至少有教育,我国建国后的飞速发展,文盲率已经小到了忽略不计,这是国家之间的竞争,不要说什么平等,生在非洲、战乱地区就是悲惨,而有的人却认为和平是理所当然,现在的繁华凝聚了无数人的血汗、奉献以及牺牲,新中国在一片废墟上起家,如果不是无数竞争国家包括曾经的巨无霸苏联的放弃,怎么能有今天的地位和中华崛起?而我们这一代将有机会见证绵延数千年的荣光,上下同欲不放弃。

再到中学门槛就有上升了很多,家境不好的就直接辍学出来打工,而学习成绩也决定了中学的质量,更高一层很明显是成绩和家境的结合,可以上更好的中学,像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之类,中学六年,环境将差距逐渐拉大。

大学是人生第一道大坎,名校和普通高校天差地远,高考至少是地方向中央迈进的唯一机会,也是无数莘莘学子改变命运的机会,而名校里的天之骄子是踩着多少竞争失败的人进入象牙塔的,当然纯以个人可以把握的因素论,运气、时势、出身的论证需要涉及好几代的积累,高校就是那个可以拉近出身差距的可能性,而大学四年走进社会的时候,表现游刃有余可以脱颖而出的不也是因为那些游戏时光荒废人生的人的放弃么?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关口会越来越难,所需要的资源越来越多,不管是主观认知、心智、毅力还是客观出身、人脉、金钱,越往后走人越少,放弃的越来越多,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成功就是绞尽脑汁、想尽办法的多撑一会儿。

任何政治局势、军事准备、外交格局、商业活动都在动态博弈中,随处可见激烈的竞争,符合发展就意味着优胜劣汰的规律,就像是马拉松,跑的快,自然很好;但跑得慢却能坚持,照样可以成功。

事实上,这个时候的成功,更多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努力、而是靠别人的放弃。

最好的例子是官渡之战。袁绍谋士许攸深夜投奔曹操,建议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当机立断,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率领步骑五千,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围攻放火。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後,一方面派轻骑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张郃、高览率重兵猛攻曹军大营,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张郃、高览闻得乌巢被破,害怕自己被迁怒,于是投降曹操,导致了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我们看战局关键在于乌巢被烧至军心涣散,假如守乌巢的是河间四庭柱的张郃,以张郃的善战,曹操哪里那么容易攻破乌巢,还有可能自己陷进去,曹操一败,必然也是一个军心涣散大军溃败的结局,或者攻击曹军大营的是袁绍亲自上阵督战,即便乌巢被烧,这边攻破大营曹操也是死地,可惜袁绍“干大事而惜身”,在生死一线之间没有亲自上阵其实就选择了放弃。

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却可以引以为鉴,千万不要干这样的傻事:因为自己的放弃,而成就别人的荣光。

在万分困难的时候,想想你的竞争对手,也许离成功其实已经很近了。

在大多数时候,残酷的地方在于你不敢押注本身就意味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