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出奇

发布日期: 2023-06-05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孙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这个军事思想,可以说是进攻作战的通则。古往今来,多少创造奇迹的英雄,都是通过对兵法的实际应用达成了战斗的突然性,才牢牢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三国演义》作为经典,其中有很多战例,其中“司马懿克日擒孟达”就是典型。孔明兵出祁山,造成关中局势紧张,原蜀军降将孟达想趁曹魏后方空虚举兵谋反,为自己争取更大利益,魏主曹睿不得不重新启用在宛城闲赋的司马懿。司马懿得知孟达策划谋反的消息,当机立断、自主主张,命大军向新城进发,传令“一日要行二日之路,如迟立斩”,另一方面又制造司马懿大军往长安去的假情报,孟达果然中计,丝毫未加防范,结果仅仅几天之后,司马懿大军就出现在新城之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平定这场刚刚开始的叛乱。

当时司马懿刚刚被启用,身在宛城,按照朝廷规矩,采取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必须上表申奏天子,奏准后才能行动。孟达也是这么判断的,他认为司马懿来回要费去月余时日,这就可以使自己从容做好应对,但很明显司马懿没有死守规矩,深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事关安危的大问题上,敢于先斩后奏,毅然采取行动,结果就是仅仅八天就赶到出事地点,一战而定孟达。

《晋书·宣帝纪》评价司马懿:“内忌而外宽,猜忌而多权变”,在临机决断、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方面,司马懿不愧为一等一的人物。

而他的老对手诸葛亮就是萧何式的宰相之才,当时蜀国相比魏国各方面的实力都太弱,以弱胜强就不能堂堂正正,只能是“出其不意”才有可能创造机会,诸葛一生唯谨慎,注定了败落的结局。

魏延曾建议“兵出子午谷”的奇计,被诸葛亮否决,司马懿曾对张郃说:“诸葛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征取长安,早得多时,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侧面说明“兵出子午谷”值得尝试。

实力强横,才有资格“结硬寨打呆仗”,才可以堂堂正正,比如官渡之战时,袁绍强大太多,曹操只能是不断的“出其不意”才有一丝生机。

应用之妙存乎一心,“出其不意”是进攻的通则,如果你现在处于向上攀升的阶段,是要想方设法为自己创造不走寻常路的机会的,否则没有一丝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