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思考宏大叙事?
发布日期: 2023-04-29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思考是淬炼大脑的利器。
而且有效思考一定得是立足于根源性的问题,鸡零狗碎的功利问题到不了思考的层次,比如“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终极哲学命题,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体悟。
在当下,把自己放到宏大的叙事体系中,中国未来十年的方向,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智能可能参与新时代法系的构建,这样的思考框架下,自身的战略资源---时间和注意力—该如何配置,时间跨度够大,空间跨域够广,经得起复杂因素的冲击才称得上价值体系和方法论,在成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论指导下实战做出来外界认可的成绩,这样才称得上是智慧上身,足够的成系统的智慧最终汇聚成思想。
譬如阳明先生,在各大思想领域里历遍穷通、最后在生死前悟道,此后用之讲学、平叛、剿匪,轻描淡写、举重若轻,立功、立言、立德,才是思想。
修行是一条逆人性的不归路。
这就注定有认知要挑战自我的群体就是极少数,有认知还有系统方法论的又是少数中的少数,有方法论还有决心践行到底的更是少数的少数的少数,最终践行成功的是运气筛出来的凤毛麟角。
虽然我很讨厌“坚持”这个词,但事实上光是靠坚持就能熬成极少数人。
绝大多数人根本无法对抗人性,所以仅仅是耐心一条就能让你成为人上人的概率呈几何级增长,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战略资源时间配置应该有很大一部分用在培养耐心上,比方说冥想、练贴、站桩,越早开始越好。
没有耐心,百事不成。
如果你既有耐心又有理智,几乎可以确定一定能脱颖而出,所以统计学和概率论就是助你胜出的利器。
相信我,这世上能做到这两点的人,极少。
如果可以做得到,那不是稀缺是什么?
所以一时荣辱不算什么,眼光放长远点,活得久一点,厚积薄发才是王道。
以司马宣王为例(我在20、21年用两年的时间深入研究宣王、家康和郭子仪),他的一生是战略性隐忍的极致典范,论耐心和理智,古往今来,可能也就高祖刘邦以及教员可以隐隐压他一头。宣王一生熬过大魏四代君主,比那个时候的平均年龄多活了至少30多岁,一路藏锋敛智,谨小慎微,光是累积的功绩就足够在同辈人都逝去之后自然声望卓著、光芒万丈,之后70高龄高平陵之变一举篡权成功,他也是如曹操《述志令》所言:“吾为周文王矣”。
宣王数次拒绝曹操征辟,其时天下未明,他隐忍不发,也在静观天下豪雄,直到曹操统一中原才答应入仕,而且不在谋士如云的曹操身边做事,选的是世子曹丕,这就为自己的一身才学留下尽情施展的机会。
古时君择臣,臣亦择君,投身好的君主是决定一生的战略选择,成功案例如郭嘉、荀攸、荀彧、诸葛亮等,失败案例如田丰、陈宫等。
我们的战略选择同样决定终身,你要投身夕阳产业注定没什么前途,你要投身未来趋势,则有无限可能性腾飞。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现在最应该思考的就是未来二十年的人文和技术联合产生的可能性,结合时势,才有可能脱颖而出,而见识则决定一个人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