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
发布日期: 2023-03-05
互联网设立之初的原教旨精神是什么?
平等、自由、共享。
但发展到现在呢?
放眼全球,这些理念已经名存实亡, 因为包括各国政府和大型公司、财团、平台在内,已经发现互联网技术是实现自己目的很有用的杠杆,可以更高效的对整个网民实现最大限度的引导。
差别在于,有的地方受限多,有的地方受限少,但也只是在50步对100步的区别。
现在全世界到处都是摄像头,有的人觉得很安心、很安全,因为科技让犯罪成本变高;同样的,有的人觉得隐私受到了冒犯。
在整个互联网生态上,手机基本上替代电脑终端的时候,不同的文化、对隐私和自由的认可,会导致不同的消费者导向。
举个例子,因为西方的制裁,整个海外的消费者,会因为华为失去了google等软件系统,而抛弃华为,紧接着海外的销售机构在面临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时,会有放弃华为的趋势。
同样被制裁的比如海康、大华、商汤、旷视,都是监控体系最强的公司,而美国完全可以对西方世界宣称这是对专制权力技术的封堵。
大国博弈的阴狠招数隐藏在冠冕堂皇的舆论之下。
世道就是这样,哪有什么对错,都得是实力的对攻。
华为的应对就很对路,不管咋样活下去,活到最后才有可能书写历史。
身处当下,大多数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已经环境越来越紧,有了很多怨言,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所谓自由,却不想想从一开始自己拥有的一切也是得益于国家主导下的发展红利。
人就是这样,不会趋向于感恩的,全世界都一样。
而那些更大量的民众也希望国家给更多的希望,自己也能再上一点,至于这个希望是从发展中来、还是从其他地方来,并不重要。
这个全世界也一样,所以我们眼见着极端盛行。
如今,灯塔美国也已经撕破脸,把一百年的自由平等人设撕的一干二净,世界走向剧烈的不确定和动荡,生存策略至此需要彻底重整。
还是那句铁律:这世间就不存在不斗争就能明晰的利益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