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道路千百条,求实务真(续)

发布日期: 2023-02-21

这世界就是光明与黑暗并存,既有霁月光风,也有阴毒龌龊,都是客观的、永远的存在,共同构成了生态的平衡,人类用文字定义这些存在,并有意象上的洗脑,看到“光明”二字会觉得心康体泰,看到“阴毒”二字,会觉得战栗发紧,但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诸多让人不舒服的存在却往往是符合人性、或者说是迎合欲望的。

所以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导人向善,因为“善”需要自律、需要反省、往往需要牺牲,是逆人性的,这就造成以“善”为“光明”、需要刻意引导、鼓励的生态运作系统。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共济才是健康生态,做人也是一样,正确的生存战略就是要做“金刚菩萨”。

教育训导是构建良善基本价值观的一面,但和现实正面交锋才能意识到另一面的存在,所有人在自以为和现实造成的巨大落差中有个适应过程,有的人适应的不好,就此平庸、甚至沉沦,有的人就适应的很好,开始在真实中如鱼得水。

能否适应、适应好坏有个关键点就是:通人性。

了解人性的恻隐良善,更要了解人性的幽暗、狭隘、贪婪,所谓通透,就是见过人性千面、且有平衡手段。

和人性幽暗面打交道是难受的,或者更精确的说:和自己认知之外的人和事打交道都是对自己人性的挑战和考验,有的人能够逐渐融通、拓展认知边界,有的人就拒绝开放包容、主动把自己关进茧房。

这就是我强调尽早实战的主要原因,在认知塑造的过程中接触真实更容易融合,一旦价值观成型再要重塑就很难,打破认知相当于攻伐自我存在的意义,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所以我们随处可见中年危机、一条路走到黑等等人生悲剧,价值成型就不能被说教,只能是被痛苦打醒,只是被打醒付出的成本往往太高。

可为什么大量的人总是难于破己呢?

实战太晚,对自己的认知太模糊,总是心存侥幸,以致于大错不可挽回。

只有实战中才能见识到利益博弈,再能明白什么是“权力界定利益边界”,才能懂得所有利益都得靠激烈博弈才能守住或获取。

这世界上除了父母对子女,就不存在不经博弈就能获取的利益。

在真实的斗争中,把那些早已耳熟能详的道理一点点练上身,真正变成自己依仗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