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成长背景是如何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生的?

发布日期: 2022-11-17

“父亲”的角色,在传统文化里起到高山一样精神塑造和引领的作用,不管因何原因,来自父亲的呵护和关爱如果缺失的话,会使人在价值观的树立中,会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

在几千年来伦理纲常的传统中,“天地君亲师”以及“修齐治平”的道统共同作用于教育系统,起到了“阳刚、高大、顶天立地”的父亲角色,母亲则负责润物无声的爱、以及“孝”文化中的精神图腾,到了近代,传统纲常遭受了巨大冲击,相当于精神秩序陷入了迷乱,直到现在,也还在重构当中。

我们看新中国伟大的缔造者和领导人:教员和小平叔。

他们都属于封建地主家庭的富农,拥有了良好的教育、以及庞大的宗族力量,本应是地主利益最坚定的捍卫者。

但山河破碎,西方科技力量与商品经济全面入侵,中国封建经济没有丝毫还手之力,他们的地主家庭破产,而政治变化又将千年的科举通道封死,这就让原本社会组织稳定的保守力量变成了最激进的变革力量。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概括四类“智、勇、辩、力”的比普通人有优势的群体,在教育还属于奢侈品的时代,教员和小平叔代表的群体在年少时接受到的教育,也成为他们在家国危亡之时义不容辞挺身而出的力量来源,当然也是他们一生都非常重视教育与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

只不过教员更倾向于自学,而小平叔更倾向于教学,随着掌握权力被放大,演变成建国以来前30年和后40年差异巨大的教育逻辑体系。

教员在留学同学的事上是出过力的,当然也有机会,只不过他认为要搞好自己国家土地上的事,选择留下,而小平叔是留学生,在留法求学路上,他见识到了列强在全球的殖民地,并与自己受苦受难的国家进行了对比与思考,法国富豪与工人之间巨大的差异,意识到了阶级之间的巨大不平等,确立了打破不平等、构建新秩序的大志。

留学的经历让小平叔建立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坚定信念,以及生产力就是国力的根本认知,这很重要,决定了后来我们民族的走向。

小平叔有红酒咖啡奶酪面包的生活习惯,1975年重返工作后,还引进法国文化与技术,推动中法关系与合作突飞猛进。

后来在苏联中山大学学习的两年,共产国际提供了极其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小平叔对共产主义体制拥有了美好的向往。

而教员在求学过程、尤其是北大期间的排挤和冷落,使他对圈子文化和高等教育有本能的排斥。

留法的同学们,由于出身相似,经历相同,以及共同的同学圈子,在新中国成立后,围绕在留法领袖周的周围,形成强大的力量。

人都是不自觉的要进某个圈子的,圈子能解决信任根基的问题。

周邓李聂陈,还有李维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共和国大佬。

小平叔在苏联上学时候的同班同学,有杨尚昆、廖承志、乌兰夫,还有蒋经国,以及冯玉祥的三个孩子,这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庞大的网络和资源,也是后来民族走向改开的重要支持。

小平叔的游学经历与圈子文化,注定其极其重视高等教育,深刻认识到高等教育可以构建牢固关系、并长远影响博弈根基。

所以我们看到,改开之后,很多孩子前往西方发达国家读书,与西方精英的孩子们成为同学关系,在建立私人友谊的过程中,夯实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

这种同学关系也深远影响了后40年中国的外交策略。

那么回到当下,我们最应该干什么?你有深入研究吗?

成长经历可以决定二十年的发展方向和外交策略。

读《邓小平时代》《毛泽东年谱》后感。

518/1095天(2022-11-16)
饮食:早:鸡蛋牛奶麦片;午:蔬菜羊肉;晚:酸奶
锻炼:瑜伽45分钟,冥想站桩30分,八段锦15分,囚徒训练15分钟
睡眠:11.30-6.20(2小时17分深睡)
体重:145.6
读书:《道德经》《西游记》《金刚经》《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