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和决策
发布日期: 2022-06-13
近来发生很多极端的社会事件,加上各方为了自己的利益追逐流量,放大了民众的情绪,又引发一轮对生活艰难、苦苦支撑的感慨。
我们固有的认知是:岁月静好、恬淡虚无、轻松悠闲的田园生活才会令人身心愉悦、精神放松。
相比之下,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信息密度高,会导致人们抑郁、焦虑、空虚、孤独,可能会对生活失去希望,继而引发自杀。
这是真的吗?
大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和真实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有的甚至截然相反。
以自杀率为例,从数据来看结论就是正好相反,恰恰是由于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科技发展普惠大众,且在向更贫穷的区域不断渗透,世界总体和平,社会环境、物质水平、经济、医疗体系的不断升级,人类总体寿命大幅提升,自杀率也是在持续下降,我们这个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城市化进程、女性地位的提升、社会大系统设置的边界,都在使全球的犯罪和自杀率不断下降,事实就是,就连我们印象中自杀事件特别高发的日本,总体自杀率都在下降。
有数据显示,从2000年开始至今,全球的自杀率总共下降了将近30%,相当于有280多万人活了下来。一般来说,在世界范围内,老年人心里会失衡、会有更强烈的孤独感,所以想不开的比例高于年轻人,男性承受更大压力,想不开的人数多于女性。
以前在亚洲地区,年轻女性的自杀率一直都比较高,因为传统包办婚姻和不幸福的家庭造成的,自己的感情做不得主,婆媳关系紧张,还受文化影响,不能选择离婚,种种压力就容易导致已婚的女性想不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还有思想开明以及科技普及,女性地位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搬进城市生活,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权,她们能够选择跟什么样的人结婚,就算发现自己的婚姻并不幸福,还可以主动选择离婚,这都使她们能够从包办婚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对于未来的生活没有那么绝望,自杀的现象自然也大大减少,很明显,印度和我们中国的女性受益最大。
另外一个自杀率高群体是老年人。这个群体之所以想不开,主要是因为慢性疾病的折磨,但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病痛的折磨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使得老年人的自杀率也大幅下降了。
从根本上来说,人类普遍受益于城市化程度和科技发展,社会环境和经济的稳定,还有医疗水平的提升,发展带来的进步,让普通人幸福指数更高,而原来自杀高发的群体有了新的希望。
就像史蒂芬·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里说的:我们的社会总体来说变得越来越温和、暴力也越来越少了,这既包含了对他人的暴力,也包含了对自己的暴力行为。
那为什么大众觉得世风日下、社会越来越差呢?
我们学了很多知识,训练获得了很多技能,足够生存,却依然解决不了生活中会面临的各种问题,在有些真正的人生难题上做不好决策。
这其实很正常,因为人只能干好自己赖以为生的行当,决策这事当然职业决策者才能干好。
这就解释了有很多牛人明明智商很高、在各自领域是绝对的权威,却还是会干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傻事来,比如诺贝尔奖得主组成的投资公司也免不了破产;在白宫里的政治家、将军、顶级智囊一起做出了愚蠢至极的古巴登陆作战计划。
我们每个人也都不可避免的会犯低级错误,尤其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天量信息,弱弱的大脑是在处理不了。
所谓职业决策者,是训练出来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把这关键信息放到大脑的带宽里处理。
智力和专业技能可以让我们在工作和学业上做出很大成绩,但在做决策和批判性思维层面,智力和专业技能不仅没多大帮助,还有可能让我们更容易干傻事。阿尔法狗和人类对弈,根本的优势是每一步都是根据终局计算概率,不会受上一步和对方的丝毫影响。
人是有认知偏差的,一个人可能有足够高的智商和专业素养,但往往不能理性地思考与行动。我们在复杂场景中面临的任何一个问题,归根结底可以用两个投资概念来做分析准则:“收益”,强调得到什么;以及“损失”,强调会失去什么。
我们人类进化到现在基因里是有损失厌恶的,因为在物种竞争中,收获只是此刻的温饱,而损失呢,就是命都没了,所以如果用“损失”来描述一个东西,吸引力就会变小,而用“收益”吸引力就会变大。
现实中商家营销就是绞尽脑汁利用这一点来影响消费者的想法。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彩票,没人会说99%的概率是一场空,都是大力渲染中奖后“一夜暴富、此生无忧”;还有抽奖,“80%概率落空”的抽奖你会有兴趣参加吗?但换个说法,“有20%概率会赢“就会觉得这概率还行,其实它们说的都是一回事儿。
很多我们以为的聪明人做决策的能力反而很差,而且越是应试表现好的学生,越容易跳进认知框架的陷阱,因为他们在某方面表现好就总是低估自己偏见的水平。
决策水平低的人,太过于依赖自己的直觉和经验,而且过往越是有过成绩的人就越容易固执己见,殊不知,我们最应该向阿尔法狗学习,单独事件单独对待。这就是大众观察学校学业上表现很好的学生在社会上反而并不十分突出的主要原因,他们可以进行很复杂的抽象思考,在既定框架内把问题处理好,但无法做到用这种能力去解决生活中复杂无逻辑的问题。
而且我们经常见到能力强的人缺乏管理情绪的能力,他们让情绪支配自己做出决策,往往越是困难时刻、越需要群策群力的时候,越听不进去众人的意见,刚愎自用,而不是通过逻辑分析做出理性的决策,比如项羽。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背景和价值取向,这本身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但要警惕因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认知偏见。我们事先会有自己的判断,往往是价值决定的,然后就会刻意地寻找证据来证明这个结论。越是专业度高、科学素养深厚的人,找出的证据就越令人信服,都是就是立场决定观点。
社会上几乎所有的争论本质都是这点,复杂问题各说各话,看看近来诸多事件的争吵,都是如此。
以上都是我们一定会犯但要尽力克制的认知偏误,不管是重要的人生选择,还是日常生活里的小决定,做好大大小小的决策,才有可能让人生更精彩,这就需要我们刻意避免认知偏误,进行思维训练。
最重要的就是搭建自己的系统,建立多元化、多维度思维方式,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经常聆听来自各领域的人对同一主题的看法,会让我们跳出盲人摸象的常态,了解多视角;尽可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每当要做出理性决策时,不要让情绪来影响自己的判断;还要训练第三视角来反思自己,冥想、反省日志都是非常好的训练方法,只有平时养成审视、批判自己的习惯,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保有冷静的第三视角。
我们要学会利用思想成就、文明的成果,转化为身心和谐的利器,增加对人生的掌控感,毕竟,情绪稳定是成熟和心理健康的标志,对我们自己和整个社会来说,更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
362/1095天(2022-6-12)
饮食:早:鸡蛋咖啡;午:牛肉蔬菜豆腐;晚:蔬菜米粉
锻炼:八段锦15分钟,瑜伽30分钟
睡眠:9.45-4.50(3小时01分钟深睡)
体重:141.2
读书:《企鹅欧洲史2》
《佛教史》
《基督教史》
《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