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生活环境的选择
发布日期: 2022-01-21
21年以来,国家接着疫情处理赢来的窗口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国家层面的变革,自然不会顾及到太精微的层面,没轻没重的,很多人当然就觉得无所适从,颇多抱怨,就觉得外边是不是更好啊,向我打听移民的又多了起来。
人就怕念想,想着想着,就发现身边的不好那是具象化细节化的,而外面的好似乎是放大化且美颜过的,事实上,任何环境都是系统的,没有什么对错好坏,只有合适,合不合适是要看自己的价值取向的。
很多人移民的理由是为了孩子的教育、自有的环境、资产端安全,然后考虑居住、生活费、工作、生意,却极少有人会想如何融入主流社会和心灵需求。
目前主流移民是投资和技术移民,以富人和中产精英为主;还有非主流是偷渡。
主流移民主体选择是美国、加拿大、澳洲、新西兰,居住区域多半在纽约、洛杉矶、旧金山、温哥华、多伦多、悉尼、墨尔本等地,以华人富人或中产区域为主。
选择条件和因素集中在教育学区、治安、华人食品超市、餐饮等几个条件交汇处,不出十年就形成华人区,语言也开始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助,然后越聚越多,白人和其他族裔移走,不会讲英文的华人继续进入。
所以对于小孩子来说,学龄前的很容易融入;十来岁之后的,则越来越困难,甚至会遇到严重的社交障碍。
移民之后成人开始面临生存问题,除了豪富之家,会感受到国内的收入坐吃山空,此时突然发现当地主流生意选择极其有限:中餐馆、亚洲食品超市、洗衣房、装修公司、清洁公司、搬家公司等几种。主流生意突然出现高墙,发现原来老外也是讲关系的,甚至更看重信用背书。
打工对于富人来说不现实,对中产来说,必须要接受一个落差,技术人员还比较有机会做到技术类打工,比如IT工程师、会计之类;但对于管理层来说,主流社会是不接受的。
剩下的选择是超市服务人员、餐饮端盘子或者侍应生、出租车司机等等各种低端服务业。
到了这个时候,真正的问题才会出现:心理落差和主流文化的难以融入,文化不认同带来的寂寞如影随形。
富人在国内装逼的东西,比如喝喝茶、谈谈红木玉石珠子老庄这些生存之外的爱好,原本是文化渊源,在其他国家当然会边缘化,人们爱好的是健身跑步、冲浪游泳、会所牛排、德州扑克诸如此类,基督教与上帝才是精神家园,儒释道一律靠边站。
许多受不了灵魂被边缘化的人,开始尝试进入教堂,试图寻找归属,但无法真正信仰,虚无笼罩着心灵。
国外主流的价值和信用背书,是一整套系统化的融入方式。
反而一些偷渡者,原本就是为了逃离贫穷,没什么出路,期望值极低,在海外从底层慢慢苦捱岁月,还清债务,存点钱,借着亲戚帮忙,创出一条小生意的路来,这条路于他们是非常艰难,但总算觉得有了希望,下一代有了好一点的出发基础,也就是这一代的责任和荣耀了,反而会安之若素。
那为何富人不愿意去新兴市场呢?
因为富人要去发达国家享受资本主义沉淀数百年岁月的物质生活基础,不再愿意去一个贫穷国家受穷,更不用说,许多新兴国家有各种各样的政治风险和风俗风险。
实际上,假如中国的富裕生意人,前往亚非拉的第三世界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固然有政局和腐败风险,但靠自己在国内练就的本事、看对市场多半有更好的成功机会。
我认识几个富二代,属于有创业精神的那种,被家族长辈排到伊基可,租个店面做批发,四周拉美国家的小批发商们带着现金蜂拥而至,利润都是十几倍。还有在东方市,开店做批发,数年后,他已经住在别墅里,十几个拿着AK47的保安守卫家庭,当地市长和议员为座上客;还有一位老大哥,二十年前放弃等待留学美国的机会,直接登陆阿根廷,开始创业做工厂,十数年间不仅成为富商,且搬运整个家族至布宜诺斯艾利斯。
再比如柬埔寨,繁荣的制衣业,遍地水准极佳的中餐馆,进口商品令琳琅满目的超市,好的私立国际学校和昂贵法国私立医院等等,我有很多间接的财富管理客户实实在在做生意身家不菲,却有很多人蜂拥而入炒房炒地皮,假如你是洪森,你会放任一批不做贡献、就想着套利跑路的人来占便宜么?
你可以发财,也可以享受富人生活,哪怕在混乱之地,但要做出社会价值。
我的客户在缅甸、柬埔寨、斯里兰卡,你要问他们:是愿意在美加发达国家生存,还是第三国家?
很多人从根上就想错了,第三世界的富豪更有机会混迹于上流社会,而全球的上流社会同一阶层才是相通的。
219/1095天(2022-1-20)
饮食:早:咖啡鸡蛋;午:蔬菜蟹黄煲;晚:牛奶麦片
锻炼:八段锦15分钟,瑜伽30分钟
睡眠:12.07-9.20(4小时12分钟深睡)
体重:141.2
读书:《维摩诘经》
《陈云文集》
《伊藤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