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立法者--伊藤博文(续)
发布日期: 2022-01-14
公元1853年的7月8日,四艘通体玄黑色的巨大舰船驶入了日本江户川横须贺,美国佩里将军率领着四艘舰船,一共载炮63门从美国东海岸出发,横渡大西洋,绕过非洲好望角,北上进入印度洋,在1853年5月4日到达中国上海,又于5月26日到达琉球,于7月8日到达了江户,仗着船尖炮利,要求德川幕府接受美国总统递交的日本开国的国书。这就是“黑船来袭”事件。
那为什么是美国人,而不是英国人在列强当中率先要求日本开国?
当时英国是世界霸主,早在佩里率领着这个黑船来袭的十年之前,也就是1840年,英国人用一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那么英国人为什么不顺势再去打开日本的大门呢?
英国世界霸权的根基是在印度,英国全球战略都是围绕着印度和印度洋的制海权来运作的,打开中国的大门,是因为中国本身的重要性,英国需要中国的市场,嵌入横跨全球的大三角贸易。相比而言,日本只是一个孤悬海外的、贫瘠穷困的、落后的封建农业国,发动战争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在1850年代,英国忙着消化鸦片战争的胜利果实,也没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搞日本,而俄国还没有拿下我国的海参崴,外东北土地还掌握在清朝手里,那么在英国看来,日本距离英国最主要的敌人俄国还很遥远,而且日本距离印度也很遥远,距离印度洋就更加遥远,因此从战略上讲,日本对英国的价值是极其有限、甚至微不足道的。
就这样日本以他自己的一穷二白以及缺乏战略价值的不利地理位置,反而地逃过了大英帝国的第一轮黑暗森林打击。
直到1860年代之后,俄国把势力伸进了日本海,几乎是一夜之间就提升了日本在英国全球战略大棋局当中的重要性,从此英国开始执行一条扶持日本遏制俄国的东北亚战略,这才为日本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
英国需要一个帮手去帮助它遏制俄国的扩张,我们现在复盘想一想,如果在1860年清朝能够顶住俄国的压力,把这个海参崴和库叶岛再继续留在清朝的版图之内,那么英国也就缺乏扶持日本的战略动机,那么日本的明治维新以及后来日本的这样一个大国崛起还是不是能搞成?那是要划成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但是反过来看日本对于美国的战略价值可是完全不同了,这个美国人在1846年到1848年之间,发动了对墨西哥的战争,吞并了今天的德克萨斯、以及加里福尼亚的大片国土,扩张到了北美大陆的太平洋沿岸,美国就从一个大西洋国家发展成了一个同时面向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事实上的岛国,从此美国的国家大战略也就相应的演化成为了两洋战略,要在巩固与欧洲的传统跨大西洋合作之外,还要着力去开发亚太地区的贸易外交和战略关系。
但是在当时,美国要开发对亚太地区的关系,也面临着一个类似俄国的一个巨大的困境,那就是当时美国的经济重心在它面向欧洲的大西洋,特别是美国的东北部,也就是今天以纽约波士顿为中心的所谓新英格兰地区,以及芝加哥为中心的五大湖地区等等这些地方,而今天美国西海岸那一连串灿若星河的大城市,像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等等,在那个时候还压根不存在,那么美国要从它的经济重心东海岸出发,投送力量到亚太地区,在当年只有两条道路可以走,一条是向东南方向横跨大西洋,经过南非的开普敦,好望角再转向向北,进入到印度洋,横跨印度洋之后,从这个马六甲海峡进入到东亚地区,事实上佩里率领的、叩关日本的美国舰队走的就是这条航道;那么另一条航路,美洲大陆的东海岸是一路向南一直绕道到这个美洲大陆最南端的麦哲伦海峡,再从麦哲伦海峡进入到浩瀚的太平洋,横跨太平洋,最后来到亚洲。
这两条道路都存在着一些致命的问题。第一条经过南非和印度到达中国的航线,正是大英帝国的海上生命线,从这个地方切进去耕耘亚太,且不说路途过于遥远,更要命的是从这条航线进去等于跟大英帝国的核心利益是要正面对抗,这是当年相对弱小的美国要避免的。
至于绕到麦哲伦海峡的另外一个通道,倒是避开了大英帝国的利益和力量的核心区,但是麦哲伦海峡紧邻南极大陆,这个气象和水文条件都极端的不适合发展大规模的海上贸易,还有就是太平洋实在是太过辽阔了,除了夏威夷群岛之外,在漫长的太平洋航线上,想找一个合适的补给站都非常困难,等到千辛万苦来到了东亚,东南亚的那些富饶的群岛,早都被英国荷兰西班牙等等这些老牌的欧洲给瓜分占满了,而所有的这些列强当时都不是那个还很稚嫩的美国能惹得起的,那么怎么办呢?
东北亚的日本就这么被盯上了。
如果说日本对英国的战略价值是因为俄国的到来才凸显出来的话,那么日本本身对美国的战略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
从根本上来说,日本对于英国的重要性远远不及他对美国的重要性,只要美国还要去维系它的世界霸权,那么日本都是美国在亚洲太平洋这个重要的方向上面最重要的那个战略支撑点,直到今天也依然是如此。
美国人通过对墨西哥的战争,于1848年将国土推进到了北美大陆的太平洋的阶段,从此美国就成为一个两洋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从大西洋到印度洋,从非洲到大洋洲,通通是欧洲列强的地盘,特别是大英帝国的核心地区,这就意味着美国崛起大战在大西洋印度洋这个区域内只能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将自己的霸权之心暂时蛰伏。直到第2次世界大战之后,老牌列强的利益格局被德国日本冲的是七零八落,美国这才有机会将自己折服了100年的战略趁势伸到了欧洲,进而伸到了中东,当然直到今天印度洋都是美国霸权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从1853年佩里黑船来袭 ,直到1945年,美国彻底征服日本,是一步一个脚印夯实了从美洲出发进入到亚太地区的霸权的根基,正如二战前的英国,印度洋是海权的根基,是印度次大陆,二战后美国太平洋制海权的根基就是日本列岛,所以直到今天,日本因为自己的战略地位也依然算是半殖民地国家。
从这个1853年美国派一个舰队黑船来袭之后,日本的爱国志士为了救亡图存,开始维新变法。
从根本上来讲,日本崛起从战略上来讲它是一个无解的死局。
任何国家要崛起都必须要有一个自己的基本盘,比如战国时秦国的崛起就是因为这个新国把他基本盘除了关中平原以外又推进到了巴蜀,推进到了成都平原,以关中巴蜀挺进全国完成统一。那么来到近代现代,英国霸权的基本盘就是印度,美国霸权的基本盘就是美洲,德国崛起的基本盘就是中东欧,法国的基本盘就是我们今天的所谓的法属非洲,俄国的基本盘当然就是亚洲大陆心脏地带,那日本崛起的基本盘在哪里啊?
日本是个岛国,它先天的性质就是要走英国的那个海权扩张,可是当他结束闭关锁国作为工业化强国之后向海外望去,能够得着的一系列富饶的南洋群岛、半岛,早已被欧洲列强给占满了,而这些列强在当时没有一个是新晋小强日本可以抗衡的,那么依据他自己的先天属性去走海权扩张的道路,竟然立刻就变成了一条死路。
那么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日本人唯一还能再去争一下的地盘,也就剩下那些太平洋深处的小岛,但是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财富还是在陆地上创造出来的,而太平洋深处的那些小岛远离主要的大路它自身的价值有限,只有一个夏威夷还相对重要一些,但也被从东边扩张而来到美国人给堵了。
这种大环境,作为日本的仁人志士,作为战略谋划者,要如何为日本谋划崛起大战略?
即便再来一次,也会跟真实的日本历史一模一样,就是既然海路暂时走不通,那就只好走大陆扩张的路线,来集中国力和有限资源,先打败那个庞大但无比虚弱的清朝,跳上东亚大陆吞并朝鲜,以朝鲜为跳板去侵略所谓的满蒙地区,进而鲸吞整个中华。
只是日本的这条大陆扩张的战略路线有一个根本性的内在的矛盾,也正是由于这个矛盾的存在,导致了日本的崛起大战略在日后一败涂地,被一把清盘。
这个内在的矛盾就是陆权跟海权的根本矛盾。
日本就其地理天性而言是个海岛国家,它天生就是一个海权国家,可是却被西方列强所压迫,就不得不被迫跳上了东亚大陆,尽管当时的中国国力太弱使得日本可以得意一时,但是却背上了沉重的陆权的包袱,在吞并了朝鲜、特别是吞并了我国东北之后,日本就从一个纯粹的海权国家变成了一个海陆复合型的国家,这意味着什么呢?
本来就有限的资源,日本只要集中配置海权方向就可以了,现在变成一个海陆复合国家,这意味着要将本就极其有限的资源提出来非常大的一部分投入去经营东亚大陆,而经营陆权所要面对的敌人,却是两大强国俄国和中国,那么从长期来看乎就是一个无法去完成的任务。
而日本作为海洋国家的天性,又使他无法放弃去跟英美争夺南洋的海峡,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割占了我国的台湾,这就是把一条腿迈进了进入南洋的势力范围,这其实就已经释放了一个极其明确的信号,就是说日本有朝一日是一定要进入到那个由英语民族所占据的南洋的海上贸易系统。
在日本帝国的内部,也长期就存在着这个海权跟陆权的矛盾,放在日本在二战时期战略选择上,就意味着要同时与中国和俄国两大陆上强权对抗,同时与英美两大海上强权争霸,这就是死局。
回到1850年到1860年代,当日本的仁人志士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候,是如何实现他自己的救亡图存的呢?
211/1095天(2022-1-12)
饮食:早:咖啡鸡蛋;午:蔬菜;晚:蔬菜蛋炒饭
锻炼:八段锦15分钟,瑜伽30分钟
睡眠:11.50-6.15(2小时39分钟深睡)
体重:141.2
读书:《维摩诘经》
《陈云文集》
《伊藤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