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金钱是有魔性的工具

发布日期: 2021-08-28

每个人都喜欢钱,凡是道貌岸然说不喜欢的都是虚伪的。

所有人也都缺钱,只不过缺的量级和程度不一样。

开篇两句估计可能就会引发不少争论,我们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造成了国人对金钱的认知存在巨大的偏差,在“君子好义、小人好利”的道德教诲下对抗趋利的人性,活的好不拧巴,再加上绝大多数人没有从事金钱相关的行业,对于金钱一直处于想要却没有清晰认知的状态,就像喜欢一个人却对人家不了解,又如何能够获得垂青?!

因为金钱跟军事的底层逻辑最是接近,自古也有“慈不将兵、义不养财”的说法,兵和财并列,所以天然就要求理智、客观、不近人情。

金融是个很大的领域,金融从业者也分好多种,是整个金钱体系正常运转的不同环节,并无优劣之分,但属性还是不一样的,比如理财产品还有保险从业者本质是销售;大多投行本质是销售加拉皮条,只有几家顶级的如高盛摩根有设计规则的资源能力;而需要为自己的真金白银负责的才算得上真正的金融,其中包括交易者、投资人、投机者,还有我们这样的财富管理者。

判断一个人对金钱的理解程度,在于Ta是不是在拿真金白银为自己的每一个决定负责。

术业有专攻,赖以为生的手艺才值得被信赖,根据自己的需求找最合适的专才,人们普遍不知道自己的需求,还自以为是,以致于经常被割韭菜。

很多人的误区在于: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反正就是希望有更多的钱。

可钱这个东西却是能让人性献祭的魔物,没有驾驭魔力的功底,怎么可能拥有金钱?

于是我们看到一批批成为金钱奴隶的人,贪欲、阴暗、红着双眼、鬼哭狼嚎,世界就是金钱魔力驱使下的浮世绘。

为什么说资产配置是需要量身定制的?

因为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策略,这就是症结所在,很多人张嘴就问该怎么投资,怎么能赚到更多的钱,可压根不懂什么是投资,也把赚钱想的太过简单,现实中那么多幻想一夜暴富的就都是这种,迟早成为韭菜。

年轻的时候能够承担更大的风险,可以多做激进型投资,因为相比于金钱,经历和见识是更重要的财富;30岁开始就需要做好对冲,把一定资产配置为锚,然后尝试可以突破的领域,比如迎接新的技术和趋势。

40岁左右是关键,要倾注资源重点突破,《一代宗师》里叶问太太跟他说:“人到四十,要做有把握的事”,所谓“四十不惑”,其实本质就是知道自己的资源往哪儿投放。

昨天我读《论语》,对四十不惑有点新认知,以前觉得“不惑”是种境界,当然也对,但从儒家一贯入世的精神来看,四十不惑更可能的解读是:人到中年,到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积累和社会关系,有一帮利益共同的人,家人亲友,客观上有很多人指着自己生路,没办法犹豫或者迷茫,只能是坚定战略、打出向上空间。

这恐怕是孔子回想起他的一生,最真实的心境。

40往后十年,押注资源单点突破,基于未来赛道的布局,不管是技术、还是教育,都是以未来思维决定现在的投向,上去就上去了,上不去一辈子也就定型了。

更何况眼下又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则意味着资源重配,而混乱才是阶梯。

50岁往后,上得去就要重点考虑回馈社会和传承的事情,上不去也就平平稳稳、安安分分独善其身。

所以大众关于金钱的误区主要有两个:一是不信专业、妄想跨界争利;另一个就是没有阶段概念,不同的阶段是有不同的侧重的。

想要在财富累积上有长远的竞争优势,最优的做法是:

一、打造自己专业长板也就是挣钱能力的同时,把理财交给专业的人,这个是必然的趋势,所谓金融成熟,就是散户终于意识到靠自己是没法不成为韭菜的,因为散户没法跟专业以及机构竞争,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资产配置,年轻可以激进,年岁渐长就要做好防护,攻守之间做好平衡,被割韭菜是因为不专业,这个还容易改进,因为保守而错过机会,那可就是没有希望了,计算好机会成本,人生最大的后悔不是做错,而是错失。

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金融基础,找到攻守平衡点,然后用耐心和时间做朋友,就能脱颖而出。

73/1095天(2021-8-27)
饮食:早:鸡蛋牛奶;午:蔬菜羊肉水饺;晚:牛奶
锻炼:坐式八段锦15分钟,仰卧瑜伽20分钟

睡眠:11.43-7.05(3小时17分钟深睡)

体重:146.5

读书:《善战者说》每天30页

《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学批注和谈话》每天30页

《李自成》每天150页

《论语》每天一章

脚伤复发,卧床,疼痛影响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