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实操的故事(四九)
发布日期: 2021-07-13
我跟随王煜全老师去美国参加CES展因为签证被拒而没能成行,却因为我的不甘心,得知了王老师和五台山的机缘、以及一次招待老师同学上山的机会,至此还仅仅是机会。
也因为去不成CES展,我才被大哥带着参加成龙大哥的慈善基金募捐晚会,冥冥之中,这是最好的安排。
通过这么一场大的慈善晚宴做下来,我的认知再一次全面升级。
11年我就回山沟里的老家捐了一所小学,完全是朴素的有了钱回馈乡里的心愿,最主要的是为我父母,他们脸上有光。一百万花出去就是一所看上去很漂亮的、比村里的住房都好的学校,但我知道老家作为贫困区落后的是思维、认知和整体的教育水准,一所学校会让学习环境好些,但完全没法改变教育的贫瘠。其实我做的不过是回馈乡里、荣耀家族罢了。
其后每年拿十万做助学款,完全就是一种被动的责任使然,主动性和荣誉感都大幅下降。
晚会之后,我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极其有限,公益尤其不是一个人的事。
公益就是让公众的善意落在实处的事,但公益想要做大、做持久,是一定要设计好多方都得益的规则,光靠情怀和善意不仅不持久,还很有可能滑向歧路。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性是极端复杂的。严苛不近人情的约束往往才能达成好的结果,而善意往往铺向通往地狱的路。
慈善是人性光辉的体现,方式有很多,唯独直接施舍钱财是恶事且有害于社会。像很多企业家那样直接捐钱、还变成有炫耀成分的社会性事件、并要求其他企业家向他看齐,主流媒体蜂拥而上有意无意的引导,这是用道德凌驾甚至绑架人性。
在西方世界,慈善这事做了上百年了。施舍害惨了黑人、土著、澳洲土著,非洲大陆也是受害者。我在悉尼十年,因为开门做生意,跟富人和当地领福利的穷人都有相当深入的接触,那是两个天差地别、永远不会有交集的世界,不同的规则、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理念,穷人每两周领一次救济,喝啤酒,然后一天到晚吹牛骂富人、骂政府,几代人都是这样,生生世世没有改变的希望。夏威夷土著也是,黑人更是沉浸在受害人情节里拔不出来,比如最近席卷全球的运动,早没有了当年马丁路德金领导下争取权利的风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古人早就看透了人性的弱点,升米恩斗米仇,刚开始得到帮助会让他感激涕零,极度诚挚的把你当亲娘,过些日子他就会心安理得,再过些日子,他就会觉得你给的少,到最后,你付不出的时候,他就会把你当生死大仇,孙俪供养那大学生反目成仇就是典型的例子。
最初有多爱你,最终就会有多恨你,爱恨都是极诚挚的感情,这是人性。
善心可以捐款给希望小学,穷苦孩子需要打开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可以捐献给医学,救助更多人的生命;可以捐赠献给科学,促进人类进程的技术发展;也可以捐献给艺术,让文明更灿烂,就是不要直接给人现金救助,即便是救急也不要想着有什么回报,更不能要求别人低头感谢,因为直接给钱激发人性之恶,更打掉了对方的自尊,让这个人滑向地狱的历程少了心理负担。
大多国家都有做公益避税的法案,好的公益相当于把企业本该上税的一部分用在公益上,这个时候如果觉得企业做公益回馈社会是天经地义就想差了,根本没法持久。
如果一个公益项目既可以满足避税,更能达到很好的社会效应,相当于通过某次公益做了一场社会广告,这样的话,当然更能调动企业主动参与的动力。在此基础上继续规则设定,选的公益方向还是符合国家公共政策支持的,比如扶贫,那就又能整合政府、政策、以及专项扶贫资金的参与,两厢结合,政府和企业参与积极性更强,也就能惠及更多的人。
继续整合,在向社会公开公益支出以及募资的同时,可以举办慈善晚宴,邀请各界名流参与,就相当于营造了一场激发善意的场景,公众知情,每一分钱都明白无误的流到了符合大家善意的地方。众人发力,事情才会更大更好更持久。
真正的好事情,值得汇聚更多人一起,而想要做好,一定是要有引导善意、激发善意、调动善意的规则制度,而不是靠情怀号召,甚至需要道德绑架。
这就是我参与一手操办成龙大哥慈善晚宴的最大收获:慈善做不好,可能最大限度激发人性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