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实操的故事(四六)
发布日期: 2021-07-10
在被阳老收为首徒后,每周都要到他成寿寺的家里,一帮学徒旁听的聚在一起听他讲课,内容全是以前的我压根不会接触的东西。针对我们这些学徒,阳老专门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教我们如何学习、如何管理知识,以及从认知科学的角度阐明背后的原理。
关于学习几个最关键的点分享如下:
1、时间精力有限,所以要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的搞懂一个领域一半以上的知识,用H指数找出来该领域排名前40的专家,更高效些前20也行,读完他们的论文;再查下他们公众领域的影响力,查询他们TED上的演讲
我的专业是投资,一套心法一以贯之,以上就是战略资源时间注意力应用最高效投资法。
2、对于已经受过系统教育的成人来说,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是错误的,要从最硬核的知识开始啃,可能一篇论文中的一句都需要阅读大量的衍生知识,只要啃下来,会获得巨幅的提升
3、摄取高质量信息,论文>严肃书籍>畅销书,优选出论文的教授学者的作品,畅销书的信息比论文要落后一到五年
4、在Edge上面查找,紧跟前沿咨询,然后把上面三条来一遍
要站在学术知识源头(其实任何事都要追根溯源),大牛的数量是有限的,严格来说一个领域在42个人左右;粗放些,100-200个人之间,80%的知识是由20%的人贡献的,到40个人之后,是长尾部分可以忽略掉,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没有影响。从经济学角度看,他们手头所持有的经费占80%,知识源头也是金钱源头。
另外就是我做金融奉行的“只相信数据和概率”的人生原则,找到了系统的理论支撑体系。
跟着阳老、还处于盲信的状态,所以他用深厚的功力把我的大脑洗了一遍,所以养成了读论文、读严肃书籍,以及写文章也力求每个字都能承载更多比特的信息量。
讲完我的大脑被重新塑造了一遍,该详细阐述我的第二曲线了。
八月中听了王煜全老师在混沌的一堂一个半小时的大课,关于“积木式创新”,从他说“科技代表先进生产力”中我隐约感知到未来的方向在科技,随后想起来之前在得到上瞄了一眼但没买的前哨专栏,马上订阅学习,两天后专栏里说王老师刚和周其仁、薛兆丰带一帮企业家从美国考察回来,21号会在北大做一个内部分享,留个前哨用户10个席位,留言点赞多的会被选中。
我刚感知到科技可能是我的第二曲线,那么这场专讲科技、以及美国科技见闻的内部分享对我来说价值几何?
很容易算,当时我十数年战战兢兢、还历经生死的打拼,全副身家差不多5000多万,如果找不到第二曲线,那么会陷入大危机,所以对我来说,这个去北大的机会就值5000多万,所以我行动了。
认认真真的写了留言,然后花不到4000块买了20个前哨课程送给小伙伴,马上给我点赞顶上去,当时的决心是如果20个不够就继续买继续送,势必要锁定一个参会的席位。
还是一贯的心法:发现机会,像饿狼一样扑上去紧紧咬住,并进行饱和式的资源投入。
事实上,得到的留言机制是只要一开始上去就下不来了,机会锁定成功。
21号到了现场,主题只有一个:科技和资本相容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我在下边刹那间灵光一闪:利国则必有政策扶持,利民则是大势所趋.
民间沉淀巨额资本无处可去。
怎么盘活这些沉淀资本?
散场的时候我专门上前和王老师求了个合影,随后就在北大校园内的一个咖啡厅内,和一个朋友交流,用现学到的“美国科技、中国制造、全球市场”以及积木式创新理论讲科技的作用,随后没多久,他就帮助在当地落成了一支产业引导基金,对于他来说,财政的钱要有合适的去处,利国利民,对于我来说,需要验证王老师理论的有效性,更关键的是:这是我践行实操的证据。
了解了王老师的产业打法、投资逻辑,如果不是从阳老那学来正确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科学语言和态度,不可能相对顺利的理解并利用王老师的理论做出来成绩。
16年下半年,我一边跟着阳老学习,一边追着王老师,他在全国但凡有活动我全部参加,走到哪跟到哪,每次都表达诚意,但凡有机会,我可以现场马上打钱(人家没理我),还用他的理论推进做事。
11月5号到上海参加王煜全老师的科技投资心得讲座,晚上是私享会,彼时我已经帮朋友落成两支产业引导基金,所以是拿着成绩去请教的,见任何人都一样,没有什么用他的理论做成成绩更动人心了,就是那个时候,王老师可能心里觉得这哥们有行动,不错。
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