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三步,层层累积
发布日期: 2021-06-27
不管何种样的环境,都能清静自守、进退自如,越是压力大越能平静无波,这就是“每临大事有静气”,怎么修呢?
俗世纷华,需要静心,静心修行方式不少,瑜伽、冥想、站桩、练贴,以及任何能产生心流的活动,目的就是身心合一,然后拿这点功夫多多历练,说到底,所谓“每临大事有静气”就是经历足够多、知道怎么做最合理的资源调配。
我自己资质愚钝,得益于很小就和真实的世界博弈,现在能做到压力越大、吃的越好、睡得越沉,每当大事临身,心如止水、头脑却异常清明,所以在临机决断和把握机会上有不错的表现。
人生通常能有好几个大机会,通常前两个因为年岁尚浅、认知不足压根就意识不到,都是事后回想起来才意识到曾经有机会摆在眼前;后面1-3个只要能抓住就能有人生级别的、大的跨越。
我细想自己初三拿着500来块压岁钱起家,到现在20余年,抓住的大机会可不仅仅是两个三个,我知道自己的斤两,当然不会愚蠢到觉得能到如今身家资源是因为自己的英明神武,事实上最大的依仗就是借势而起。
我们经常说:所谓运气就是准备好了、机会来了。
我认为所谓机会就是自己的某项技能或投资正好与时势发展相合。
那么细细盘算,世事在变,总能抓住机会就意味着自己也总是随着时势变化。
这就是抓机会核心:因时而变,也就是我心心念念的自我进化。
这么说来,我“以进化为乐”的价值观支柱是有极其现实的意义,反正已经搞不清楚,是“进化为乐”让我总能抓住机会,还是抓住机会带来的好处让我以“进化为乐”。
总之,不求变是没机会的。
有了强烈的求变欲,总想着进化来适应飞速变化的时代,就需要让自己保持开放的胸襟和气度,最忌因某方面或一时的成绩而自傲,得深入最新的领域学习跟进,所以“甘于处下”是必备的心态。
绝大多数人过不了这关,尤其是当在某个领域成为翘楚的时候,自矜是最自然的情绪。总觉得别人应该来围着自己请教,殊不知围上来的都是有求于己的,那些走在前沿的、可是埋头咬牙憋着气要掀桌子的。
放不下身段,会被强行拉下来。
这是我最引以为傲的特质,自小的愚笨把“甘于处下”变成了融进骨血的本能,处下并不是卑微,相反是真正的自信,因为心里知道:向走在最前沿的人学习是持续进化的不二法门。
我经常混在年轻人中间,厚着脸皮以“少年”自居,以致于现在已经催眠成了对“少年”深信不疑,我有多少钱不重要,我有多少资源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学到有助于进化的东西,面子、虚荣是最有害的东西。
在求精进过程中遇到的怠慢、鄙视、嘲讽、不屑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不须在意,周围都是强人说明进化方向正确,只需要戮力向前就是。
说句不怕显现野心的话,我这一路下来,不知道超越了多少当初爱理不理的人,以后也必然会赶超现在走在前面但不思变革的群体。
永远处下,永远学习,永远进化,就这关键一招,绝大多数做不到,能做到放低身段的极少,而这极少的就是伙伴。
我价值体系的第三大支柱是科学精神,科学的精髓就是记录,记录给可重复可证伪可证实提供了最可靠的第一手数据。
很多伟人都有记日记的习惯,这就是一种真实面对自我、与自我对话、以求身心合一的方法。我每天的日课锻炼、冥想、练贴、反省日志、写作本质上都是为了和自己对话,反省日志是场景化再现的复盘,写作是大脑信息、思绪的整理,也就是说以自己为读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自省和自我雕琢。
写到现在,仅仅是让大脑养成了“吸收信息—发酵—思考—输出”的自动化流程,就已经受益终生。
分析下来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潜移默化、慢慢积累、逐步修炼的过程。
先有进化为乐的认知,再放低身段向新事物学习吸收,然后每天都在反省改善,知道自己的资源,明晰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清楚发展方向在哪,机会出现与其说是临机决断,倒不如说工夫在诗外,早就做好了准备,抓住机会只是水到渠成。
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人以为的执行力不强、或者优柔寡断,其实就是前期没有足够的积累。
11/1095天(2021-6-26):
饮食:早:蔬菜咖啡鸡蛋;午:蔬菜寿司;晚:蔬菜酸奶
锻炼:八段锦15分钟,瑜伽30分
睡眠:1.18-6.00(1小时54分钟深睡)
体重:144.3
读书:《唐明皇御注道德经》,经典真的适合逐字品味
《这才是战争》大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