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实操的故事(三一)
发布日期: 2021-06-25
在人生最重要的人登场之前,还需要叙述一下2011年高歌猛进之外的维度。
在入市房地产之前,我手里一共有近30万,只有七万用在了炒房上,三万用来做交易,最大的一笔20万和大姐一起注册公司,盘了两家店,一是音像店,在流媒体兴起之前,和奈飞干的是一个业务,人家果断转型成功,没转的就死了,所以这店的结局是注定的,当时不知道啊,流水太好了,小老外员工太漂亮了。
另一个是家用电器、办公耗材店,我们公司有政府给的执照做信贷业务,大姐搞的这个比较稀缺,跟银行执照是一个类型,也就是说理论上我们也是有资格开银行的,这个店的业务是租给拿低保的群体家用电器,签了合约后,每周租金在政府发给他们之前就扣走了。
到这跟大姐的公司下边一共有了三家店,其实大姐也是资源整合型,人脉广,敢打敢拼,但也从来没有一手一脚的做过实业,怎么开店、怎么经营、怎么管理,也是小白,只是在那一刻,我们都蜜汁自信,开店卖货能有多难呢?
我的想法是万一炒房这事不太靠谱,毕竟旺铺做生意还是稳妥的嘛。
呵呵。
首先就发现员工支出太高了,大姐觉得自己顶班可以省很多钱,还安排他儿子也顶,我如果有空也要顶班,盘算的很好,不仅省钱、还自己拿到了不低的工资,但这相当于老板和员工抢饭吃,很典型的中国作坊式思维,没过多久,能干的几位就相继离职了,店里的业务渐渐陷入恶性循环。
我那会儿的想法有很强的江湖气,觉得大姐的做法没啥问题,一起做生意,连自己人都照顾不到,做生意搞钱有个啥意义?所以基本上大姐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慢慢的,大姐家里出现变故,缺钱,就从店里流水借贷,我也觉得没什么,自己的公司拿点钱那不是正常的么?当时丝毫不觉得对我的利益也是侵害,反而觉得能帮到大姐还挺好。
就这么窟窿越来越大,大姐的状况有点还不上,其中穷人区的音像店终于到了连房租都要拖欠的地步,好在北悉尼的音像店流水还很好,还可以勉强持平。
这个时候,大姐的想法不是守住几个店好好经营,而是想着再扩张、再盘店,所以就跟我说买房子不如买店,买店可以有流水养着,希望我把房子上的钱放到公司里再继续扩张,我呢其实觉得还挺有理,主要是看大姐熬的挺辛苦,就想着看能不能搞点钱出来给公司支持一下大姐。
好在当时我自己炒房把杠杆加到了极致,真的是一分钱都拿不出来,而客户的钱那就不是我的,当然是分毫不能动,所以就跟大姐说等个个把月的,我再努努力挣个中介费啥的。
就是在一心一意炒房、一心一意搞钱、一心一意帮大姐的关口,时间迈入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