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根实操的故事(二九)

发布日期: 2021-06-23

2010年10月正式入场职业炒房,到11年7月底遇上大哥,大半年的时间,我踩盘上千套,为我的四个资产配置客户购房八套,属于我自己的房产,半年时间购入悉尼五套,海口一套(纯粹是鸡肋,后来会证明一线城市的房产才有大涨空间),已经把可调用、可筹借的资金用到了极限。

再一次祭出:发现机会,要想饿狼一样扑上去死死咬住,并进行饱和式的资源投入。

机会表现为开眼界,比如给朋友当助理参加大型活动;也表现为某位贵人,比如在花旗遇上我师父;当然也表现为财富上的机会,一旦认准,就要进行杠杆式的资源投入。

赚钱并不在多少百分比的收益,而在于重注的赚了多少。

人生其他层面也是一样的道理,不管是人还是事,深入链接的创造出来多大价值。

想要出成绩就是要跟准一个师父形成利益共同体,或者在一件事上集中所有资源,在单点形成突破、进而拓展全局。

一旦认准房地产这事,那就是要把自己压榨到极致,而炒房这行淬炼出来的正是极致的加杠杆能力,这本事在我后来数次进阶的关键节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领域提升自己的分辨率,变成专家,其实就是量的积累,看得多、过手的多,炒房这事也跟卖油翁说的那样:“无他,手熟尔”,当过手十套以上,整个行业的大小细节已经非常精熟,行业上下游比如律师、精算师、销售中介、开发商等等也都有了固定且高效的合作。

当我做好准备时,大哥出现了。

我们是在一个豪宅的法拍上认识的,我的资金并不以搞像豪宅那么大的资产,但我一向的风格就是结识行业节点、参加各种行业活动,这种高端活动我基本上是场场不落,很多高阶层的圈层语言、言行习惯、还有规则玩法,是越早通晓越好。

跟行业上下游打好关系的好处就在于他们有情报,而情报是无价的,虽然他们不能透露大买家客户的详细资料,但坐在什么方位是可以的。

这就是认知的事了,大多人不愿意为一个虚无缥缈的可能支付确定的代价,我就愿意,这是本质是用确定的、可能不菲的投入提升自己碰上贵人的概率。我参加了那么多次高端法拍,见过很多巨富,但最终只有大哥成为我的贵人,这就是百分百遇贵人的方法论,扎在贵人堆里,直到和自己属性相合的那个出现。

太阳底下没什么新鲜事,说出来谁都知道,只不过是事到临头舍不舍得投入的问题。

大哥是华人,祖籍福建,新加坡籍,全球旅居,中英粤语客家话闽南话都会说,他就是要买豪宅,我忙前忙后为他挑了两套,并搞定了所有的手续流程,没用他操一点心,实际上对我这种行业专家来说,外人看着繁琐的事都是轻车熟路。这就是专业的力量,平顺丝滑、不出差错。我还坚决不收任何费用,如果按照成交额中介费市场价来算,是将近20万澳币。

大哥很满意,在悉尼我们每天喝茶出海吃海鲜,近距离处了两周,我一直没问他是干啥的,也没打听任何大哥的信息,直到他离开悉尼之前的聚餐跟我说介绍两个客户,也是要买豪宅的,我笑着说好啊,一定做好服务。

大哥跟我说,你要成立一个控股公司,做一个Trust,专门做代人管理资产的业务,我说好。

等到我所有的事务都注册安顿妥当,大哥介绍的第一个客户就来了,确切点说是客户的钱到了,1000万美金,也是要买豪宅,我还是尽心尽力,比我自己的资产都上心(当然也是因为我自己没有子弹了),投资过户妥当后,连同大哥自己的豪宅,所有维护打理,都是我一手负责。

挣到的中间费用,我要和大哥平分,大哥说就换成你那公司的股份吧。

我做了一个决定,公司股份65%给大哥,我呢,就是冲锋陷阵的马前卒。

我不知道这个举措起到了多大作用,大哥连续不断的推他的朋友,一个比一个富贵,我开始了在全球投资资产,主要是北京上海伦敦温哥华多伦多以及悉尼,不管是规模还是认知,都上了不止一个量级。

破阶是不能靠自己积累的,自己能做的部分就是变得专业,把自己嵌入到更大盘子里,然后借助外力,贵人提携加上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