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实操的故事(二七)
发布日期: 2021-06-21
2010年10月份开始,我的钱分到了三个地方。
20万和大姐一起开了个公司,盘了北悉尼一家音像店,还开了一家办公设备租赁店,鉴于过往合作的成功经验,我对当地鬼佬生意一无所知,全凭大姐拿主意,我呢就是节假日员工工资高的时候去顶个班,平时溜溜和老外美女们聊天,一方面了解当地风土,一方面练口语,相当于一众美女环绕、既赏心悦目、又温柔和缓的陪我快速融入Local Culture,想起刚到悉尼被人说“Fuck Off Our Country”,不由得感慨世间生态位就是这么现实且残酷。
3万块用来当本金,正式入市当交易员,从杠杆最高、波动最激烈的外汇和黄金做起,那会儿在澳洲做交易,一般用的都是嘉盛,虽然有各种各样的Bug,但总体来说还算是稳定可靠,交易品种也比较齐全。我谨记师父的教诲,拿名将的标准要求自己,充分搜集信息、分析趋势,拿真金白银为自己的每一个决定负责,从500澳币的金额、0.1手做起,一开始没两天就没了,不停复盘,不停改善,就是个500澳币撑过的时间越来越久的过程。交易方面距离稳定盈利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比较关键的是我拿七万块正式入市炒房。在花旗内部实习,我了解到了银行系统比较全面的运作系统,结识到了银行业务相关的各式人脉,这些技能和社会关系,为我炒房加足了杠杆。
澳洲的金融、税法体制极其完善,澳洲政府也深以为荣。我当时最大的发现是:相比中国,澳洲体制下贷款是不需要还本金的,每月只需要还利息就行,没15年需要换本金之前,可以调换到其他银行,也就是说理论上可以做到无限顺延。
这个发现让我欣喜若狂,这就是政府体制完美构建了富爸爸青崎说的好资产,房子完全通过租金可以自己养自己,操作的好,还能有相当的盈余。
另外就是银行有对冲账户机制,比如贷款40万,与之匹配的有对冲账户,当有现金的时候比如一万块可以存到对冲账户里,银行自动按照39万的利息计算,随存随取,异常方便。
我当时感慨,英联邦国家的银行体制就是炒房者的天堂。
也就是说理论上只需要找名校比如悉尼大学、NSW大学、UTS、麦考瑞大学周边就行,于是我开始巡盘找价值洼地。
这个时候和大姐开店的效果就显现出来,有完整的Payslip,还为国家雇佣员工,交Super、交税,我有完美的可贷款信用,我用七万块买了两套总值110万的房子,一套现房,贷款90%,一套期房,交5%,一年交房,交割时办贷款,补足剩余,关键还附带办了两张各三万的信用卡。
手里的钱瞬间就打光了,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这么多年作掉的大量的钱,关于如何利用时间精力金钱就体悟的更加深刻。
阻挡不了我加杠杆的脚步,外国人买房虽然有外国人投资费用、印花税也比较高,但只需要开一个收入证明、然后在领事馆做个公证就能贷款(现在不行了)。
我找了所有朋友借钱,几千块都可以,“人要死皮”就是这么练出来的。先是从国内开了收入证明贷款90%买了一套50万的复式三居,再办信用卡;接着又刷卡套现以及借钱又贷款85%在同一小区买了一套52万的,租金极高,现金流非常漂亮,然后又是办信用卡。
时间到了2011年,我正式开始了职业赚钱的人生,职业交易员和职业炒房。
做交易的纪律是只用500加杠杆练,绝不多一分,和自己的人性贪欲对抗,爆仓后继续加500,如此反复淬炼耐性。
炒房就相当繁琐且细致了,还债、互刷、养卡,就这么账户之间、信用卡之间、工作收入之间不停的流转,手里没有一分钱,把杠杆用到了极致,也把自己逼到了极致。
炒房的经历淬炼出核心技能:利用一切资源加杠杆。
除了钱之外,学识、人脉、趋势,统统都是资源,统统可以加杠杆。
有资源不用,就像全款买房一样。
此后的操作就是想尽办法加杠杆,我还找了一批村里的亲戚,拿他们的身份证找相熟的企业和宾馆公章,开了一批收入证明,贷款80%甚至90%以极小的投入、极大的杠杆买了一批房,房价上涨还能做Refinance再贷出来继续买,09、10、11、12年澳币曾经高过美金,我还吃汇差红利,澳洲贷出钱来,回北京上海买,就这么在房价处于上升通道的时候,整个金融系统被我做成了一个极其高效的杠杆,撬动了我真实实力百倍的财富。
我可以说是炒房的绝对专家,银行系统、会计师、律师等相关社会网都是极度专业高效,2011年中,在炒房的过程中认识一位大哥,也姓刘,我主动帮他投资豪宅,没用他操心一分,也没收任何中介或者其他费用,纯帮忙那种,于是再一次,彻底改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