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根实操的故事(七)

发布日期: 2021-06-01

讲述生存故事的中间硬插了一篇学英文,是因为异国他乡语言是第一关卡,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所有难度自动翻倍。

出国全副家当就是三千澳币,因汇率,每一笔开销都不自觉的兑换下,任何东西乘以6.5都觉得贵的要死,于是刚到悉尼整整三个多月内早饭一杯牛奶,方便面一箱一箱的买,再买点涮火锅用的羊肉、鱼丸、金针菇,每顿饭一包方便面加两片羊肉、两个鱼丸、放点菜叶子,算下来一天饭钱不到五块澳币。

房租稍微贵点,落地接的是新东方帮忙找的,预支两周房租那种,每周120块,离市中心20分钟,我到了后在两周内找了一个每周65的房间,就是远,离市中心一个小时,总算是把衣食住行安顿下来。

有一天同学介绍了一份兼职,在唐人街一家粤菜馆刷盘子,就在饭点去就行,一个小时7块澳币,每周四天,每天中午晚上共六个小时,餐馆的员工饭对那会儿的我简直就是人间美味,挣得钱房租也出来了,其实也没觉得有多苦,就只是觉得省钱、挣钱是很有成就感的,异国独处让我锤炼出一身生存技能。

后来又陆续干过不少零工,发传单,渔场砸冻鱼,工厂里做包装,等等各有各的艰辛,早出晚归、披星戴月都是每天的作息,但那就是工作,就是钱,生存的保障,没什么出奇。

值得一说的是一份码头搬钢筋的活,工资巨高,每天每人搬3吨,200澳币,现金结算,对一个没脑子、只有把子力气的苦逼学生简直就是完美工作,要知道普通律师一天也才280多税前。

当我和另一个兄弟到了现场后才知道为啥这么一个工作能轮到我们,当然我那兄弟的原老板引荐是一个原因。福建福清人,以能吃苦、巨团结闻名全球,世界各地都有他们的身影,外出打工往家乡寄钱,是很值得尊敬的群体。福建地处沿海,本就敢闯敢干,通常都是一个人带动一村人,他们这个圈子是以精神、乡土、偷渡身份、实际利益多重因素维系在一起的,可想而知有多牢靠,所以多年以来这么一个只需要劳力、现金结算、薪酬还很高的好工作只有他们同乡人。

我们遇上的就是偷渡来的黑民,而我们的加入势必分薄了本属于他们的真金白银,于是我两刚搬了一趟就被堵住受了一番言语上的恐吓,但我们那时年少刚烈,且都是暴脾气,心说:老子不找你们麻烦就不错了,居然玩恐吓,吓大的呀!?没有理会。第二趟我那兄弟腿上就挨了一钢筋,我两立马暴走,拎钢筋就跟五六个人干起来,且尽下狠手,直到工头过来阻止,还和我们谈话,大意就是他们是黑民,不管不顾,你们是学生,大好前途没必要争。

我们没理他,单纯的原因是:打架又没输为啥跑,以后还混不混了?当晚我跟兄弟说:他们是黑民,老板不敢把事弄大,他们再敢招惹我们,可以下死手,打死也没人知道。于是乎后来连续五天都会在开工前打一架,直到他们吃了不少黑手亏且意识到我俩确实敢下死手,才相安无事,闲下来还会和我们聊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理念,三周后完工还有说有笑的聚了聚,他们专门去渔场买的龙虾和皇帝蟹,并对我们敢打敢拼表示钦佩。

他们也有高堂妻儿要养,凭什么要我们进来分摊利益,想拿当然得拿些本事出来,赢得认可自然有说有笑。

这段经历对我影响极大,让我懂得了受益终生的一条:混圈子要交投名状。

每个环境都是圈子,得按规矩来,赢就上,输就退,基本上我后来所有的经历都是这个码头钢筋圈的衍生,简单来说,圈子利益在那,想拿靠本事,要么拼,要么滚!

输了没事,学习提高继续拼,就是不要抱怨,生存面前我不说什么鸡汤,什么心情,没用,要抱怨能换钱,我会总结抱怨大法分享。

所以混在这世上,最重要的态度是务实,最重要的技能是学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都得先从生存讲起,天地不仁,世界自有它的运行规则,每个圈子也都有各自的规则,其实无所谓残不残酷,想进任何圈子当然得付出些代价。

因为客观事实是任何的变动都会打破原先的平衡,而平衡在大多时候都代表着利益,利益的纠葛交错就是圈子的生态,所以不管受到何种待遇都是有理由的。

区别在于有时运气好,遇上愿意提携的,我们称之为贵人;大多时候运气不好,遇上冷眼打压的,我们称之为常态,没人有义务关心照顾我们,所以如果有幸遇上贵人,要心存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