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
发布日期: 2021-05-26
因为我自己的学渣属性,对于学术性的知识会从本能上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枯燥艰涩、看不懂,上学时看电路图、方程式啥的就会头疼,真的是物理上的头疼。
我的启蒙教育是听外婆讲三国、岳飞、杨家将的故事,看着手工剪出来的彩色字样认字,成长过程中也多是满山遍野的疯跑,和小朋友们模拟电视中的武打场景或是战争场面有样学样,还带人包抄围剿一条黑乌蛇,成功用石头砸死,现在回想,绝对是我和其他小朋友危险最大、最濒临死亡而不自知的时刻。
再到看电影、看小说,在社会中打滚,我的大脑塑造方法是代入式、情景式的实践,“行”多过“知”,即便后来大量的读严肃著作,也是根据需求、带着目的针对性的阅读,文史哲类,并不涉及理科。
反观这社会大多数人的路径是上学毕业找工作,从知到行,所以相对的,普遍的不足是行动欠缺,这也是如今“知行合一”如此被提倡的重要原因。
坦白说,鉴于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曾一度觉得上学是挺浪费时间的事,既然终究要踏入社会,那当然是越早越好了,在实践中学习会更加牢固有效,加上媒体以及传说故事中大量的草莽英雄、还有辍学创业成功的富豪等,有‘学习无用’的论调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直到16年房地产转型开始接触科技,学习逻辑与认知科学,才有了认知偏差的概念,以及最根本的、什么是认知。
我是典型的实践远超理论,多年的折腾,在实战中确实练就出一些经验、直觉,是与社会这个最严苛的老师博弈中学会的,但都是隐知识,背后的机理是没有概念的,所以在了解科学,尤其是认知学、脑科学之后,经常会有“原来是这样”、“我靠,这不是。。。”之类的豁然开朗。
知行贯通的感觉带来巨大的精神愉悦,在“实践---阅读---印证---贯通”的过程中循环,进化速度自然是快了很多。
对于学渣的我来说,读书不是学习,更像是为实践后已经存在于大脑中的认知找理论体系,所以我读书都是代入式,有印证的就贯通,没有实践的就没啥感觉,但我相信是沉入到大脑的存储当中,未来遇事或者有了足够积累就会灵光一闪的出现。
我这是比较典型的学渣求生之路,但走到现在有小成最大的原因是:运气。
我生在了一个万物初生、草长莺飞的时代,成长之路就是国家的发展之路,这种情况下,在外折腾当然就能抓取更多的机会。
但时代发展到今天,中国也从贫穷一跃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低垂的果实早已被抢夺干净,也就是说,再也不会有仅凭折腾就能发展的机遇,而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从发展中到发达、重返巅峰的最后一步也是我们普通人逆袭最后的机会,而这最后一步参与的门槛越来越高。
资源越来越集中,这意味着阶层越来越趋于稳固,底层逆袭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不要提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不要有阶层轮换的臆想,因为时代变了,技术的发展给予了顶层更强劲的掌控力量。
仔细一想就会明白,历史上阶层转变的条件将不会再有,一不会有大规模的战争,二不会有大规模的活不下去的情况,三是上层对信息情报的掌控前所未有的强,没有剧烈的变革,你拿什么跨阶?
不要再说上翻三辈都是农民泥腿子的话,历史演进,变化不可逆,同样的农民泥腿子,在国运兴隆中走上了不同的方向,然后就有了不同的资源抢夺方式,现在的上层拥有人类有史以来最强的掌控力,而且会越来越强。
近些年监控越来越严,这在全球范围都是普遍现象,老特带着一帮红脖子逆袭、争取权益,最终不还是被社交媒体联合封杀?虽然他还在任,说不了话,有什么办法。
最强的监控始终在国家手里,稍有萌芽就被碾杀,客观上就不会有阶层变革的机会,至于外部原因,几个大国联合可以基本确保世界和平,平稳就是固定,各安其事。
此时此刻,正是我辈昂扬向上的时机。
1073/1095天(2021-5-25):
饮食:早:咖啡鸡蛋酸奶;午:蔬菜寿司;晚:酸奶
锻炼:八段锦15分钟,瑜伽30分
睡眠:11.34-6.15(2小时07分钟深睡)
体重:140
读书:《唐明皇御注道德经》
《封神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