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活得久,和时间做朋友

发布日期: 2021-04-03

未来用不了多久,从我们这代人开始,人均寿命很大概率可以活过100岁,以前我们祝福人都会说长命百岁,真到了可以实现的时候,需要面对的却是沉甸甸的压力,怎么填充漫长的岁月,终身学习会是常态,到时社会运行规则会重新构建。

人工智能以及其他无法想象的科技飞速发展,是远远超出我们人类目前的认知的。

我自己是奔着120岁活、也是按120岁全面规划滴,可以说,这是我目前最有信心的策略,每天花时间锻炼以及与自己对话(冥想),以耐心和理智为良伴,比平均年龄多活50年,按构想不疾不徐的推进,可以熬到顶峰的概率就会大增。

反过来,也正是这种大跨度的规划,让我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颇为从容,做好自己,反而抓住不少机会。

20年一年基本处于歇息状态,所以读了大量的书,集中下大功夫研究了司马懿和德川家康,感悟很深,人生是个大系统,不要在意眼前,慢慢积累,慢慢沉淀,真正做时间的朋友。

前几天和陶陶深入探讨过未来二十年的发展,二十年之后殊不可测,能做的就是累积自己和家族抗风险以及捕捉新机遇的能力,我们以历史说事,着重分析的就是司马懿、德川家康、和塔列朗。

我从小听三国故事长大,民间正面的刘皇叔让我觉得过伪,蜀汉一派只喜欢子龙一人,关二爷是因为老乡多些感官亲近的缘故,反面的曹操反而因为真性情逐渐成为我的偶像,连带着荀彧、郭嘉、贾诩是我仿效的对象,郭嘉算无遗策,可惜英年早逝,贾诩、以及后来的司马宣王都是隐忍成事的大成就者,所以我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一时荣辱不算什么,眼光放长远点,活得久一点,厚积薄发才是王道。

人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其实根本没法跟宣王比,他的一生是战略性隐忍的极致典范,且不说其权谋才智,他有句话我非常喜欢,“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在我看来,论耐心和理智,古往今来,也就高祖刘邦可以隐隐压他一头,他一生熬过大魏四代君主,比那个时候的平均年龄多活了至少30多岁,一路藏锋敛智,谨小慎微,光是累积的功绩就足够在同辈人都逝去的时候声望卓著、光芒万丈,70高龄高平陵之变一举篡权成功,他也是如曹操《述志令》所言:“吾为周文王矣”。

德川家康也是一样的,一生隐忍,被称作“忍者神龟”,60岁才创建幕府,但却成了战国时代最后的赢家,武田信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岛津义久、毛利元就等等,无数大名称雄一时,终究是要看谁笑到最后的。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两位其实是最可仿效的,虽然我们人家的出身、机缘、才智,可我们也没妄想问鼎权力巅峰不是吗?

我们来分析下,首先宣王出身官宦世家,其父司马防还对曹操有引荐之恩,所处阶层本就在顶层,眼界见识自然不凡,而且家教极好,司马八达个个聪颖睿智,这点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没有人家生就的好圈子,但这个时代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只要有心,科技可以拔高人的视野,获取信息是有史以来的最低,而“谈笑皆鸿儒”的同侪圈需要后天有意识刻意的构建了。

然后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择主了。

很多人以为司马家与曹家是世交,入仕曹操一系不是水到渠成的吗?其实不然,宣王数次拒绝曹操征辟就是明证,那个时代的士族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是普遍的战略投资,比方说颍川荀家,有的入仕曹操,有的入仕袁绍,司马防、司马朗入仕曹操并不足以成为宣王也入仕曹操的理由。其时天下未明,宣王隐忍不发,也在静观天下豪雄,直到曹操统一中原才答应入仕,而且不在谋士如云的曹操身边做事,选的是世子曹丕,这就为自己的一身才学留下尽情施展的机会。

古时君择臣,臣亦择君,投身好的君主是决定一生的战略选择,成功案例如郭嘉、荀攸、荀彧、诸葛亮等,失败案例如田丰、陈宫等。

德川家康熬死了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慢慢的自己就成了最有势力的大玩家,然后代表更多人的利益,一举击杀石田三成,俾睨天下再无敌手,成就300年德川幕府。

我们今天的战略选择同样决定终身,你要投身夕阳产业注定没什么前途,你要投身未来趋势,则有无限可能性腾飞。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现在最应该考虑的就是未来二十年的赛道并戮力投身其中,结合时势,才有可能脱颖而出,而见识则决定一个人的战略选择。

见识这一点靠贵人指路以及暴力读书。

做好战略选择,需要的就是如宣王和神龟一般的耐心和理智。

名师在前,我等戮力仿效便是,点滴投入,点滴谋划,点滴推进。

1021/1095天(2021-4-2):
饮食:早:咖啡鸡蛋;午:蔬菜羊肉;晚:
锻炼:八段锦15分钟,瑜伽30分
睡眠:12.04-8.00(3小时04分钟深睡)
体重:137.6
读书:《秒赞》
《毛泽东传》金冲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