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永远做有难度的选择

发布日期: 2021-03-26

人的大脑被过往所有经历塑造,大脑想象力的边界就是对世界的认知,边界之外一片黑暗。

而所谓成长,就是新知的光照进了已有的边界。

只不过打破边界意味着攻伐自我,极其痛苦,人性趋向于舒服,不太容易对自己下狠手。

不断成长需要不断攻伐,只有破而后立的快乐能够对冲过程中的痛苦,所以要有清醒的认知:踏出舒适圈的改变才有可能新生,而新生是极致的愉悦。

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得从原先的世界中走出来,接受新东西的冲刷洗礼,如果仅在自己领域之内的迎难而上,那是刻意练习;如果勇于踏入完全陌生的领域,那么带来的可能是脱胎换骨,谁能想到我这样的学渣开始了解科技?

身为学渣,正常情况下是不太可能关注了解科技的。炒房依靠的是强悍执行力以及执行过程中的精细,科技可是需要相当高认知门槛和知识储备的。我的机缘首先是正在寻求第二曲线的迷茫中,然后遇到了几位指点迷津的贵人,了解之初是觉得新奇震撼,原来这世上像科幻片中的技术是真实存在或正在研究,有的人正在致力于走出地球、胸怀宇宙,有的人研究纳米技术和基因编辑,极宏大和极微小同时在颠覆我的认知。

按我的行事风格是要学以致用的,慢慢应用一些学的框架皮毛来说服人一起做事,在向别人宣讲的过程中,对科技发展和科学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讲永远是最好的学。

那是个一边学、一边做、同时不得不承认自己渺小无知的过程,“学—宣扬—做—再学”的循环完成了思维认知重塑升级,至少我可以清晰的感知到自己的视野实实在在的宏阔了那么一些。

自我提升、终身成长是一生的功课,我们首先得知道自己的起点在哪里,对自己了解的越通透,成长的效果就越好,因为所谓选择很大程度在于合适自身,所有的手段本质上还是探索自身,冥想、反省、记录时间、写作,莫不如是。

不了解自己,别人的智慧无法借鉴,别人的心得无法吸收,充其量就是在海量的投入中有“好有收获”的满足感,可然后呢?你能消化大佬讲的技巧吗?你有演绎践行的场景吗?根基不稳就想学上乘心法,直接后果可能就是走火入魔,这就是“知道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所在。

很多人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听讲座、上课、读书,却不愿意或压根就意识不到和自己对话,不知道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促成他们行动的是外来的潮流,什么火就跟着干什么,就像吃了太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一样成为体内於堵的垃圾。

最该做的事是明晰什么是自己欠缺的,然后用自己最擅长的学习方式来吸收。

以我自己为例,从小是学渣,所以理论知识是最大欠缺,全靠读课外书学习,从武侠小说渐渐的向严肃书籍转移,与之相对的是我比较擅长在行动中学习,也就是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导向的针对性学习,所以对于我来说,从学渣到科技爱好者,并没有什么无法逾越的鸿沟,马上行动,跟身边能深聊的所有人讲科技,遇上问题再回过来学习,读论文以及和领域高手请教,这样的有效之处在于,我的学习全部都是针对具体问题的,问题解决就是成绩,善用时间就能落在实处。

大多人都是现有的教育体系中按部就班的走出来,理论知识比我深厚百倍,相应的实操历练稍微有些欠缺,所以最有效的提升途径是心要落地,踏踏实实的做事,做好小事,做好细节,而不是还每天都在输入知识,输入输出严重不平衡,怎么可能有成绩?

成长途径是不是有效,有一个相对简单的判断标准:做的事是不是有难度?

我每天读得到或论文,还有写作都是属于自我挑战式的逼迫,而链接、宣讲、整合资源是我做起来得心应手的,经常难受才能构成挑战,才能有效进步。

过去两年勤加思考,提炼出一整套人生系统,如今彻底转型做对外的视频,还是一样的心法:打破边界、寻求新生,这是终身学习者的底层,为了让自己认知突破,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多跟有思想深度的人交流碰撞,互为镜鉴,就是最有效的方式。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自己做好的作品,昨晚的闭门会让我再有突破,我自己牛逼还不是本事,提炼出来的东西真能让别人变牛逼,那才是真牛逼。自己和一批同样的人都能变得更好,这才是真正的作品。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很难,能有这种再突破的机缘,是我的福气,总有贵人在关键时刻出现点拨。

人和人的成长背景不同,学习方式就不同,效率也差很多,如果觉得生活哪有不对,多半是不清楚自己的起点,没有最合适自己的成长方式。

1013/1095天(2021-3-25):
饮食:早:牛奶咖啡;午:蔬菜羊肉;晚:蔬菜
锻炼:八段锦15分钟,瑜伽30分
睡眠:12.06-6.00(2小时08分钟深睡)
体重:134.9

闭门会

视频录制共两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