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细论导师

发布日期: 2021-02-20

四时有序、天地不仁,进化的根本是在博弈中适应。

人,生来就是受苦的,既然无法逃避,我们可以做的是苦中作乐、进而主动寻求痛苦、最后享受痛苦,仅靠自己支撑不了多久的,这一步步进阶的过程需要有导师指引,就像黑暗中的光,会让我们在漫漫的痛苦中有希望、找到方向。

现实往往与理想有很大差距,自己的遭遇可能会惨不忍睹,在自己都对自己几乎失去信心的时候,导师的指点会让你相信这只是黎明前的短暂黑暗。

可能是因为从小资质愚钝,跟大多数聪明悟性高的人不同,我习惯于从外界的反馈中学习,不管是现实的教训还是某位贵人的指点批评(直指自己错误的全是贵人),久而久之就会淬炼出擅长发现并学习别人闪光点的本能。

根据我过往的经验,有效的路径是在一段时间内跟定一位老师全盘学习,要在阶段内迷信,无条件接受老师说的一切,然后践行,有了积累,才能谈怀疑,进而才有科学精神。

人与人之间逐渐拉开差距,原因其实就是简单的日积月累:你在沙发床上偷懒,人家在挥汗如雨的锻炼;你在得过且过的工作,人家在用工匠精神死磕;你在被动的应付一天的时间,人家在仔细规划长远的发展,每一份现在付出的努力都是为了将来可以更加游刃有余一些,而所谓游刃有余,不就是场景状况都在掌控之下吗?!

这时候可以想想,一位导师的经历以正是可能在未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场景,而导师的思想无疑就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健身教练就比自己瞎练有效果;有前辈指点工作就是能在客观上给予反馈,进而精益求精;如果你的导师是孙正义,他的倒推法可不就是人生规划的有效路径吗?

想干一件事,莫过于寻找符合自己目标的导师,然后给自己设定一个学习周期,专注聚焦开始持续行动。

我为什么说在一个阶段认定一个导师,然后全盘接受,某种程度上迷信才会有专注向前的力量,每一天持续不断的努力,才有可能无限接近理想的自己,很多人打着批判性思维的大旗,其实不过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只有有了积累才有资格怀疑,所以批判性思维是认知达标的能力而不是态度。

天赋异禀者毕竟是少数,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行动比想法更重要,而导师却正是指明方向的贵人,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相信导师,勇往直前。

我少时随高僧修《童子五十三参》,奠定一生根基;入行得师父指点,以更残酷的名将标准训练自己;从10年开始践行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至今未有一日间断;随古典老师学到了反省日志和思想夜宴;从炒房转型到科技,随王煜全老师学习科技产业思维,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跨越的相对顺畅,要给自己至少1-2年时间心无旁骛的随一位导师切实践行,把他们身上有益于自身的品质转化为生理本能。

这才是万物皆备于我的意义。

踏实又务实,融合众家之长,才是升华思考、成一家之势的有效路径。

979/1095天(2021-2-19):
饮食:早:牛奶咖啡;午:蔬菜;晚:
锻炼:八段锦15分钟,瑜伽30分
睡眠:12.36-9.30(3小时18分钟深睡)
体重:136.3
读书:科技资讯2小时

《巨人的陨落》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