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死磕自己的工匠精神

发布日期: 2021-02-13

不记得啥时候起,工匠精神开始成为热词,于是德国日本的文化、产品有了一轮热炒,乔布斯和苹果成为典型案例。后来与之相近的“死磕”也伴随着罗胖和得到引发了共鸣,又与我一向的行事准则“待己如仇、挑战极限”异曲同工,所以对罗胖大生知己同道之感。罗辑思维的书每本都有,得到APP我是第一批用户,订阅专栏从第一位李翔开始个个不手软,真金白银才是对敢向自己下狠手的同道最大的支持。

事实上,得到已经成了我惯用的情报工具。

很多人、尤其是老学究批判得到的知识服务都是碎片化、不成系统的。这些是对新形势产生的冲击本能的抵制,罗胖不止一次的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只不过是看到了好东西然后站在门口赞叹,只是提供一个遨游知识海洋的机会,至于进门之后能得到多少全在个人。

我们看到不屑于碎片化学习的学者们是代表严谨的治学精神,是在学术上的死磕,得到与其数千万用户是愿意了解更多、学习更多的群体,而更多的却是不愿意改变、沉湎于娱乐、琐务的大众,这时候就引出我们的问题:什么时候需要工匠精神?

现在工匠精神好像已经代表了某种境界,值得尊敬、仿效,但工匠精神有其文化源头和适用的条件。

很多人都说中国就缺乏工匠精神,应该向德国日本学习,才能做出有品质的产品。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工匠精神是物质充裕的表现,最初的发展时期,国家靠着干脏活累活、山寨活以及其他并不为世人所知的灰色地带的活才有了大范围的野蛮成长,为了生存什么都得干,而且最关键的是还得快速、迅猛的干出来,哪有时间和空间精雕细琢?

即便是现在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绝大多数的国人还是以价格为第一考虑因素(拼多多的崛起就是铁证)。只不过是中产阶级越来越多,体量稍微庞大就代表了某种话语权,才要求精工细作,更重要的是有钱有闲有要求,才有了工匠精神的流行。

如果中国不是以牺牲环境、以及一代人的时间精力来粗放式发展,怎么能有如今的国力、地位?

由此看来,有了积累才有资格谈工匠精神,也就是说工匠精神自带门槛,并不是一个普适的价值。

放到个人来看,财富当然是很重要的积累,然而更关键的是见识,有认知低级的暴发户,有不坠青云之志的穷人,在追求精神境界的漫漫长路上求索,没点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工匠精神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我们在初出茅庐都是浮躁、急功近利的,必须得有足够的阅人历事,心性才能渐渐沉淀,认知突破提升,然后在自我精进的路上,用工匠精神慢慢雕琢,雕琢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只要都是爱智求真、渴望改变,不管是已经功成名就,还是尚在穷乡僻壤却心怀梦想的少年,财富、阶层可以差距巨大,但一样的却是朝夕孜孜、终身学习的信念。

见识就得积累,从某种程度上,积累就是做取舍之后的选择叠加,爱智求真自然就会珍惜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不太会关注不利于成长的东西,而人生走向也就是在这一个个的选择中有了不一样的方向。

人生是个马拉松,只要选了不甘平庸,工匠精神就是良伴,死磕自己,终身学习。

972/1095天(2021-2-12):
饮食:早:牛奶蔬菜;午:蔬菜;晚:蔬菜水果
锻炼:八段锦15分钟,瑜伽30分
睡眠:10.45-5.00(2小时33分钟深睡)
体重:136.3
读书:科技资讯2小时
《卑鄙的圣人曹操》1小时
《日本战国英雄传》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