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细问(续)
发布日期: 2021-02-11
我们人类跟机器有什么不一样?
肯定不可能是科技已经超过人类的领域。
教育下一代的本质是爱的延伸,因为爱之深,所以希望给予最好的东西。
那么,什么是最好的东西?
我曾列出大大小小两百多项称得上好的东西,然后有一项项的删除,这个思考“好东西”的过程是认知的全面升级,比如钱是好东西,但能够驾驭金钱需要的认知、技能包更好,没有足够的认知和技能,钱反而会变成坏东西,所以金钱和金钱带来的一切物质被尽数删除。
更进一步,我们擅长的技能、我现在引以为豪的素质、技能还能在未来成为凭仗吗?
比如说理性、冷静、逻辑等?
而现在容易犯错的比如偏见、情感会不会在未来反而是独到之处?
统统不知道。
那有什么是经受得起时间洗礼、冲击考验的呢?
怎样做才能不论外界如何演变都能保有价值?
什么才是价值?
价值就是不被替代。
那怎么才能不被替代?
用逻辑推导,既然科技发展覆盖全部领域,我们与肯定不能在科技擅长的领域发力,得深挖人类特有的、无法取代的技能,所以不妨立足于科技反着做极端化推导,情绪化、疯狂、非理性、毫无逻辑的天马行空,以及人类更适合的随机性和不可预知,凡是科技瓶颈的地方理论上统统都是人类的机会。
不要想着和科技竞争,而应该是协作。
它理性咱就感性,它有逻辑咱就拼创意,我们必须着眼于人类对劳动分工的贡献,做科技最互补的伙伴,而不是敌人,我们人类与科技的差异才能创造价值。
《进化的大脑》说:单个神经元都是极其缓慢、不可靠且低效率的处理器。但是,大脑是一万亿个非最优处理器的聚合体,大量互联形成500万亿个突触。因此,大脑可以利用大量神经元的同步加工以及随后的整合模式来解决复杂问题。
大脑就是一台拼装电脑,尽管每一个处理器的功能极有限,但大量相互关联的处理器则效率惊人。大脑都不是设计完美的,它只是胡乱堆积在一起的一团东西。我们的情感、感知和行为的独特性,很大程度是因为大脑并非一台优化的通用解题机,而只是寻求相对确切答案的堆积物。
那么这个时候再看我们的教育,就不由得有了焦虑和紧迫感。世界变化太快,我们为人父母要不断的学习,用实际行动为孩子做出表率,和他们一起成长。也就是说,面对人工智能,谁也不知道该作何姿态,只能是折腾到老来确保自己还有一席之地。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就应该着重创新精神,鼓励天马行空甚至是匪夷所思的想法,保持积极乐观和平和心态,以丰富的情感和亲和力对抗机器的冰冷,让所有和你在一起的人都感到快乐。
只不过目前我们的教育体系还在落后的工业时代,主要是为了把学生塑造成理性、服从的社会螺丝钉,我和妻子确定的教育原则:“身教胜于言教”,“带孩子看世界”等原则大体上还是正确的,只不过在日常细节上就不能像以前那样动辄说“听话”甚至要刻意规避。
970/1095天(2021-2-10):
饮食:早:鸡蛋牛奶;午:蔬菜鸡肉;晚:蔬菜水果
锻炼:八段锦15分钟,瑜伽30分
睡眠:11.45-6.30(2小时29分钟深睡)
体重:136.3
读书:科技资讯2小时
《卑鄙的圣人曹操》2小时
《日本战国英雄传》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