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具备辨毒的能力

发布日期: 2021-01-30

有很多政治正确的名言金句教育我们从小事做起、做点滴做起,现在不少大佬也在公开场合表达过最讨厌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眼高手低,觉得自己天下第一,大谈公司战略、起步就直接想做经理,所以他们都语重心长的告诫年轻人不妨从最底层做起,哪怕是清洁工、哪怕是打扫厕所都要达到马桶内的水可以喝的地步,这样才可能以卧薪尝胆的姿态逆袭成为人生赢家,而且也确实有很多从清洁工、前台、打扫洗手间干起最后功成名就的典范,听着相当激励人心。

这些道理咋一看没错,所有人都有一个修行累积的过程,初出茅庐就手掌重权的也就屈指可数的诸葛亮那几个人,绝大多数人还是需要历练,而且心思浮躁、眼高手低也确实是年轻人最容易犯的毛病。

但大佬们都忽略了一个前提,磨砺心境、从小做起有的是办法,却不用非得从底层干起,“从底层干”是很致命的一碗毒鸡汤。

我相信大佬们是想起了自己的苦经历,那个时代的环境和条件也决定了吃苦似乎是干事业的标配,但时至今日还鼓励年轻人从底层做起、要吃苦云云,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事实上从小做起和成就大事也没有必然的关系,汉代有位少年心怀大志却把居所弄得像猪窝一样,其时有人相劝,他说:“大丈夫志在天下,安事一屋”,友人当下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果然少年最后封侯拜相,还与奸宦相抗,史称:“信义足以携持民心”,少年叫陈蕃,友人叫薛勤。

但我们被教育时熟知的版本却是:陈蕃“大丈夫志在天下,安事一屋”,友人当场反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是应该欲扫天下先从一屋开始么?

时至今日,也无法证明小事积累一定可以可以成大事,即便是一万小时理论也是在特定领域如乐器、体育才有效果。

在某一领域真正有奇效的进阶方式是:读最经典的书,给最牛的人当学徒,以及最最、最最重要的:有一个好的舞台。

举一个例子。祖辈出生恰逢战乱,对于他们来说,一辈子的努力就是能活下来;父辈出生就在和平时期的县城,绝大多数人在体制内或体制相关的企业,一干就是一辈子,体制内的混个某局的副局级,即便是最好的企业,也是从十几块到退休时的几千块;而我们这一代到了大城市,学习好的研究生毕业通过国考可以考入部委,只要转正就是副科级,没几年下到地方就是父辈的领导,在市场化的企业里,70、80后到现在月工资怎么也得一万起,90后初出社会薪资就要求大几千,干得好的一年赚够父辈一辈子的收入。

这是我们的能力比父辈大那么多吗?

很明显不是嘛,首先是时代的差距,再者是地域的差距,还有就是舞台的差距。

运气---时势---出身---个人技能,重要性依次递减。

现在却有人让你拿最宝贵的时光从底层做起?!不管是多大的大佬,都可以让他闭嘴。

人从毕业开始到30岁的时光非常宝贵,浪费在不合适的地方是对生命最大的不负责任,经历所谓的磨难、挫折并引为自豪简直就是莫名其妙,我们不怕吃苦,怕的是成长的空间太小,事实上,很多的磨难挫折只是弯路,读好书、跟对人、在好的平台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最典型的案例是黄铮。

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代表着起点,极其重要,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我们会思考如何适应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但现实中很多人包括大佬都还抱着过往一些成功的经验,从底层做起?!须知现在的高端在若干年后都有被智能取代的风险,这就是一个每天都有巨变的世界,尤其在飞速发展、机会无限、竞争激烈的今天,但许多人就是以为,工作是可以干一辈子的,经验是可以走遍天下的,学到的知识是可以保证养老的,从底层干起是可以积累到高层的。

持续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我迭代能力,才是恒久的竞争优势。

有的前辈老师给出了相似却不同的建议:从细微做起。

因为无数的大神、牛人别看现在风光无限、举重若轻,最开始都是从极细微的事情做起,且以极大的耐心死磕极致最终拿出惊艳世人的作品。

从底层做和从细微做看着一样其实截然不同,底层代表着地点和平台,细微却是磨砺心性的态度,所以对于年轻人最靠谱的建议是:

选对趋势,然后以从细微做起的死磕精神持续学习迭代。

如此才是对生命辰光最大的负责。

958/1095天(2021-1-29):
饮食:早:鸡蛋牛奶咖啡;午:牛肉烩面;晚:
锻炼:八段锦15分钟,瑜伽30分
睡眠:12.26-9.30(3小时21分钟深睡)
体重:134.8
读书:《未来呼啸而来》
《毛泽东点评四大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