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圈子符合人性

发布日期: 2021-01-22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我们都熟知的《爱莲说》有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传世千古都是歌颂“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性,少有人从阶层划分上分析名篇,可能上至天子下到庶人都心知肚明:阶层才是社会稳定运行的底层逻辑,而现世所谓“平等”,是和“公平”相悖的毒概念。

“平等”这概念用来争取利益是好工具,但要自己信那就是中毒了。

人就是有贤愚之分,就是认知不同,加上出身、眼界见识、学识等因素,各有各的圈子,不同的圈子泾渭分明少有交集,互联网看似促进了扁平化,其实让这个现象愈发的明显,人们普遍趋向于情绪化,大环境也没了理智讲道理的土壤。

古时候限于技术最上层的圈子也就是几家王公贵族、世家豪门,社会则是以村落为单位,读书登第的是以同乡或是同门为链接纽带。现在互联网链接全球,再小众的爱好也可以在网上找到足够多的同道并形成社群,这个社群就是一个世界,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世界中活得很舒服,而每个人每天泡在这个世界中的所作所为都是在添砖加瓦,这就是同侪圈。

待在熟悉的圈子里是舒服且快乐的,有多少人有意愿、有耐心、有行动去了解其他圈子?更何况是融入其他圈子?越来越孤立是趋势。

现实当中,我们可以有多个圈子,可以说,圈子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但首先得懂得随鸾凤、伴贤良才是,鸾凤振翅千里、贤良品性高洁,想要与之为伍就意味着放弃低俗、勇猛精进,意味着死磕自己、脱胎换骨,又有多少人能过这关呢?

更关键的是:鸾凤圈、贤良圈哪里是那么容易进得去的?!

阶层划分是大范围,说到底就是以可调动资源为标准,每个阶层里还有无数的小圈子,有按领域划分的,有按兴趣聚集的,还有就是按毕业院校天然形成的,破阶上升的通道就在圈子里,因为每个圈子都希望自己的势力不断壮大,所以会给值得培养的、有潜力的新人留个入口,对于想要破阶尤其是年轻人来说,进得了圈子才有更多的机会。

圈子在于资源互换,我为圈子、圈子为我,混圈子要纳投名状。绿林中要交人头快速获取信任,而文明社会想要获取信任则要以品性、成绩、资源等交换,好在科技让万物互通,更新迭代日新月异,人人都需要全力奔跑,圈子也需要新鲜血液提高竞争力,这就给了缺乏出身但才华卓著的人机会,展示自己的品性,这是核心,才华高者比比皆是,性情相近、志趣相投却是能否融入的关键。

如今社会上有影响力的圈层主要结构是名校和名企,同学同事有足够的信任基础,也有共同的文化和语言,最容易形成紧密关系圈。

第年轻人上升捷径是尽可能到大城市或者是到目标机构、人物附近的根本原因,城市也符合马太效应,一线城市的资源聚集和二线城市不是一个量级,尤其北京,政治、经济、科技、精英资源不是其他城市可比拟的,当然竞争就会极度激烈,对个体的综合素质要求高,想要野蛮成长,一定要想尽办法在大城市往目标领域扎,如此二三年就可以在高压下获取足够的技能以及相关的人脉。同样的道理,如果目标是阿里就去杭州,目标是腾讯华为就去深圳,切记的一点就是:离目标越近越有可能实现。

名校名企两大圈层源是我的短板。当初上学就是及格拿到毕业证就行,从不参加学校组织,也不参加活动,回国来虽然有卧龙岗的校友会,但缺乏朝夕相处就没有厚重情感,没有共同的价值或理念来一起对抗社会的高压。我一路走来也从没打过工,没进过企业,只能是拿实打实的成绩和专业来构建信用,所以进圈付出的努力要更多一些,也是最近几年才通过组织闭门会有了属于自己的稳定的社会关系。

修炼出自己的长板,找到甚至主动构建可以有长远发展的圈子,让自己做出贡献,最好是不可或缺的贡献,这样就会在圈子带动下事半功倍。

950/1095天(2021-1-21):
饮食:早:鸡蛋牛奶咖啡;午:蔬菜;晚:蔬菜、烧烤
锻炼:八段锦15分钟,瑜伽30分
睡眠:12.04-6.30(2小时101分钟深睡)
体重:135.5
读书:《毛泽东传》罗斯特里尔
《实录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