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合乎趋势的状态

发布日期: 2021-01-08

我从初三开始商业行为,一直到高考落榜在社会里混,到出国上本科相当于有四年的Gap,本科没有像大多留学生一样度移民专业,学的是经济,可能是隐隐的想要搞清楚一些早已在实践的东西。

因为很早就开始商业交易,低买高卖、供求关系等虽然不知道明确概念但早已运用娴熟,坦白说,在高中还没毕业的时候,就懂得拿钱来衡量我的付出。不过并不是多牛,而是在以学习成绩衡量强弱的环境中一种无奈的代偿,属于酸葡萄心理:“我没你们学习好,但我钱比你们多啊”。假设我有一分学习可以出彩的可能,是不会另辟蹊径、通过贩卖影片来吸引眼球、满足虚荣的。

世事更迭,商品经济成为社会主流,我的代偿突然变成了这个时代的某种优势,高考正常落榜后,在北京这种不看关系、人人都有机会的大都市我混的分外如鱼得水,懂得怎么用收益来测算投入,懂得一次可能的机会比看得见的利益更加重要。

有一次卖一位大学生影碟,其间闲聊到什么最重要,相比于学历、教育、出身等,我认为是机会,说一次机会就可能是腾飞的阶梯,为得到某个宝贵的机会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随后“机会成本”脱口而出,那位大学生一愣,说:“经济学里确实有一个概念叫机会成本”。

后来我对自己亲身实践累积财富的过程有了强烈的想要搞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欲望,所以选了经济,当然也搞明白了“机会成本”的学术概念并不是我理解的那样,不过像我这样先有了实践,再系统学习的好处在于每一个概念都会结合亲历的实际案例,掌握的会更加深刻一下,就像我党好多泥腿子将星后来再深造军事理论,可以迅速成为帅才一样。

所以整个上学期间,都会精准计算自己的时间精力投入,大课Lecture只上第一节分组领Assignment和最后一节讲考试内容,Tutorial会正好参加80%出勤率,绝不多上一堂,我所有的课除了犯傻跟人打赌的那一学期,大多都是在50-55分刚刚Pass,如果考分高过55还会反省一番,因为花了太多时间在校内,意味着校外实践的时间减少,这是真正的机会成本。说实在的,长年的学渣生涯让我特别擅长猜题混Pass,本科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把我的实战经历可以用学术概念表述出来,而且因为故事真实,还特别能得到某些学霸的钦佩,再一次,我的虚荣获得了极大满足。

在某些领域,是实战大于理论的,在商科范围,你每个月资产所得的现金流就是比模拟案例的纸上谈兵更有说服力,在那个时候真就突然有了翻身农奴做主人的感觉,年轻时候的肤浅啊。

秉持着计算时间精力投入产出的原则,一路践行,虽然辛苦,但因为清晰的目标和准则,所以过的相较同龄人自然更充实、也更高效些。后来想要搞清楚房子为什么上涨读硕士选的金融,又学懂了信用、杠杆和风报比的概念,所以寻找机会套利,打时间差、信息差干起来得心应手,好像就是最适合我个性的道路。再往后甚至学会了怎么整合资源、掌握情报制造势能差。

再一次的时代更迭,站在了科技冲击的风口,技术的成熟让世界最大程度的扁平化,人力在数据和智能面前逐渐失守,科技渐渐堵死了我本来行走自如的套利之路。

一个趋势的终结代表着另一个趋势的崛起,套利者从技术层面上升到战略高度的时候,就会从顺势而为上下功夫,在新的趋势里布局,信息的渐趋透明、物质的丰富让人类的需求上升到了一种极为挑剔的地步,所以慢工出细活的匠人品质才又一次成为世之潮流,而这,也是我需要戮力用功之处。

每个人都是过往所有经历的集合,反过来也是一样,想让自己成为未来的弄潮儿,那么就从此刻开始淬炼。

以前的自己全靠运气,谁也不知道闲混练就的技能居然合乎历史趋势,站在历史的拐点,是不是可以稍微做一些准备呢?

936/1095天(2021-1-7):
饮食:早:蛋白棒咖啡;午:蔬菜、羊肉水饺;晚:蔬菜牛奶麦片
锻炼:八段锦15分钟,瑜伽30分
睡眠:12.30-6.15(2小时12分钟深睡)
体重:133.8

玩《无双大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