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论势
发布日期: 2021-01-04
跟一神论演化而来的西方思想不同,中国传统思想立足于社会关系,最重实用。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一生颠沛流离、惶惶如丧家之犬,临近晚年曾负杖逍遥於门对前来探望他的子贡曰:“赐啊,你为何这么晚才来?”
随后歌曰:“太山崩坏了啊!思想者式微了啊!”
痛哭流涕感慨说:“天下无道久矣“。
那个百花齐放的时代,诸子都致力于解决各国民生问题,所比者不过就是哪家学说更有效的达到国富民强的效果,生死之间容不得虚无缥缈,所以极重实践,就连《老子》都是写给帝王的治国纲领,更不用说《韩非子》《商君书》《管子》等可以列为实操指南的思想工具典籍了。
中国的思想史,在诸侯征战之时,儒、墨、法是列国显学,后来秦皇一统,法家暴虐,逐渐转为辅助,儒家正式成为统治利器,其后佛学入东土,直到现在,显学就是儒释道三家。
现今佛家的主要流派是禅宗,慧能深入民间说“顿悟”以来,横扫大江南北,超越唯识宗、法华宗、净土宗等老牌宗派。玄奘法师历时19年,九死一生、凭无上愿力,以一颗求法向道的心成为架建佛法沟通的桥梁,其居功至伟,其光华永世,所创立的唯识宗周详严密、是唯一最接近科学逻辑的佛学思想,自然门槛极高,反观慧能尤其是弟子神会宣扬的法门就是迎合大众普通智识不高又急功近利的人性,所以一枝独秀,影响之深远,延续一千多年。
佛学仍以禅宗为主,甚至已经禅佛不分。那么禅宗为什么会在千年之间兴起,成为佛家的显宗呢?
人类社会的协作根基是等级。中国历史尤其如此,金字塔式的机制,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历史的主角总是皇权和官僚相爱相杀、相互制衡,又不可分割,皇帝依仗官僚阶层治理天下,士大夫以治国平天下实现自我的价值,并在这种制衡的形态下发展出一种系统的、可持续的理论信仰,儒家就成为士大夫仗节死义的道统。
但在那个知识还是上层阶级特权的时代,除了金字塔尖的群体,天下万民虽然挣扎在温饱线上,但也需要精神追求给自己活着的希望,这种情况下,不用经历、不用苦修,不需要多高的知识门槛,人人皆有佛性,而且可以“立地成佛”的禅宗就以横扫之势占据广大劳动人民的意识真空,本质上跟现在三天减肥、英语速成之类的生意一样,能够速成,鬼才愿意苦修呢。玄奘大师风姿倾城、名扬天下,我们都仰慕万分,但还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简单的顿悟接地气,更关键的是给了所有人希望。
为什么神秀”冠盖京华、两京法主“却逐渐式微?无他,缺乏民众基础,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太祖谋天下一定是对慧能神会的做法有深刻研究的。
在任何一个等级社会,为了维持正常稳定的运行,必须有上升通道,底层群体最痛苦的并不是现实的重负,而是没有了希望。
但凡有点希望、有点盼头,就会追寻稳定,这是人性,所以如果没有上升通道,社会就不可能凝聚和稳定。
春秋战国时期多以投奔名士成为食客为主,老秦是军功为荣,两汉是举孝廉,到了隋唐,中国制度有了划世纪的科举,这既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天才型创举,又是皇权直通民间取士与官僚对抗的平衡手段,所以科举之伟大,无法用言语描述。
可以说,“儒家+科举”才算是士大夫们舍生忘死的宗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正是这样一种机制,给了所有底层人民希望,哪怕你穷困潦倒,一朝金榜题名,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个时候再看禅宗和顿悟,你会发现不用任何积累,甚至不用像读书人那样十年寒窗,就连慧能都大字不识一个,这就实实在在的刺激了民众的野望。禅宗就是给那些广大的、没文化的民众们量身定做的精神皈依之道,这与科举天然互补,怎么不让统治阶层喜出望外,恨不得让所有不识字的民众都学禅宗才好。
而凡是政教合一的国家或是地区,比如梵蒂冈、西藏,以及古往今来靠意识形态统治的政权,就都没有禅宗顿悟的立足之地,人人都能顿悟,岂不瞬间成为上师,稳定的根基”等级制“就没了。在专权的体制下,主要是中华文明圈的国家才有禅宗的发展的土壤。
想通这个逻辑,自己要怎么把握未来二十年的趋势,就有了相对清晰的方向。
932/1095天(2021-1-3):
饮食:早:鸡蛋咖啡;午:蔬菜;晚:米汤蔬菜
锻炼:八段锦15分钟,瑜伽30分
睡眠:12.10-5.00(1小时47分钟深睡)
体重:133.8
跨年活动